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北省培养单位武汉植物园846普通生物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生孢子。

【答案】内生孢子又称芽孢,是某些蓝藻的细胞增大,原生质体多次分裂,形成的许多薄壁子细胞,母细胞壁破裂后孢子散出。

2. 四分体。

【答案】四分体是指减数分裂配对完毕的染色体,又称二价体。每个二价体由两条同源染色体组成,而每条同源染色体包括2条姐妹染色单体,这样每个二价体包括4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

3. 胚胎学。

【答案】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

4. 顶级群落

【答案】顶极群落是指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通过顺行演替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了最终平衡状态的群落,在这个平衡点上的群落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5. 生产者。

【答案】生产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非绿色植物和自养型微生物)。

6. 种群。

【答案】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7. 质粒。

【答案】质粒是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能自我复制的小型双链环状DNA 分子。

8. 巴斯德消毒法。

【答案】巴斯德消毒法是一种低温消毒的方法。巴斯德发现葡萄汁加温至

杀死不产生孢子的致病细菌而不影响葡萄汁的色香味。

就可

二、填空题

9. 淀粉可以自发缓慢地转变为麦芽糖而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这种反应称为_____。

【答案】自发反应

10.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与下个神经元的_____接合形成__________,这个部位受生物电刺激主要产_____生出使生物电继续往下传。

【答案】突起或胞体;突触;神经递质

11.鼻腔的原始功能是_____,次生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嗅觉;呼吸通道,加温空气,湿润空气,过滤空气

12.

双名法是瑞典植物学家

有一个学名。

【答案】拉丁文;名词;形容词

【解析】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制定了双命名法,用两个拉丁名作为物种的学名,第一个是属名,属名是指名词,第二个是种名,种名是限制属名的形容词,属名相同亲缘关系相近。

13.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部分。

【答案】血管;淋巴管;心脏;血液;淋巴

14.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规律地分布在_____,构成了两个功能单位,它们是包含吸收峰为700nm 的中心色素分子_____和包含吸收峰为700nm 的中心色素分子_____。

【答案】叶绿体类囊体膜;光系统光系统

【解析】在高等植物中,光合色素位于类囊体膜中。光系统是叶绿体中叶绿素a 、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几种蛋白质分子和光合作用的原初电子受体等分子组成的将光能转为化学能的功能单位,分为作用中心、天线色素和几种电子载体。叶绿体中有两类光系统:光系统I 和光系统II 。构成光系统构成的捕光复合物称为作用中心内的中心色素(叶绿素a )称为P680,的光反应中心色素称为

其吸收高峰在680nm ,是特化的叶绿素a 分子。光系统I 含有一个捕光复合物和一个光反应中心。的捕光复合物称为

它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其光吸收高峰在700nm , 它是1〜2个高度特化的叶绿素a 分子。

15.植物组织可分为成熟组织和分生组织两大类,其中分生组织的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等特点;成熟组织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织。这些组织各有特点,执行着不同的功能。

【答案】细胞壁薄;细胞质浓厚;液泡无或不明显;表皮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维管组织

创立的为物种命名的方法,使用的文字一般是_____,第一个词为_____,第二个词为_____,都用斜体;在二者之后也可以用正体标出定名人。每一个物种只

16.茎尖分生组织不仅是茎本身生长的细胞源泉,而且_____、_____和_____等器官也是从这里发生的。

【答案】侧枝;叶;花

17.人体的肾上腺、胰脏和肝脏所共有的生理功能是_____。

【答案】调节血糖水平

18.生态学可以分为两大分支:即个体生态学和,根据研究对象的层次,后者又可分为_____、和_____。

【答案】群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解析】生态学是指研究生物、人类和环境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三、简答题

19.简述生物耐受性的最小因子法则。

【答案】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受性定律。具体可定义为: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

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等对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

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种苗和幼体的耐性范围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

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20.试述植物水分运输的机理。

【答案】土壤中水分经根毛吸收后,通过横向运输的方式从表皮细胞进入根的中部,有共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