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及发扬者,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相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而崇尚自由,渴望建立“至德之世”、“建德之国”;可是在现实世界里,“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面对的是政治的残酷、战争的频仍、欲望的膨胀以及仁义礼智的束缚等等,这一切都与“自然”相违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庄子痛苦不已、激愤焦虑,迫切需要寻求一种平衡!面对“无道”的现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庄子以“救世”出发点,对现实以及统治者进行激烈的抨击,试图以此来挣脱束缚、唤醒世人,建立“有道”世界!他批判君主专制,崇尚无为而治;批判文明仁义、智巧名利,崇尚返璞归真。可是遗憾的是这种抨击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无奈之下庄子只有选择另一条道路“救人”,适应现实、全身保性!从保全生命的角度去重身贵生、顺世安命,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求生存,无用之用,因循自然;从保全心性的角度虚己以游心,以心斋、坐忘的方法来超越必然性,通向心灵的自由,追求“死生无变乎己”,“游于尘垢之外”,“哀乐不入于胸次”的安宁与恬静。这样最终的结果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精神“逍遥”。
毋庸置疑,庄子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面对无道的社会,他积极寻求改变,渴望拯救世界,以批判社会现实的方式唤醒世人,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当发现这种做法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转而救人,从全身和保性两个角度,寻求社会与现实的平衡!心形分离,外化而内不化,相辅相成,既保全了生命又在精神上得到了自由、在心灵上得到了宁静。虽然这种逍遥只是精神上的,可是这是庄子在当时情况下的最好选择,使形与心分开两端。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庄子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为我们寻求了一种平衡:形随顺世俗以保身,心逍遥于自由以全性。之后再通过“齐万物”、“齐物我”、“齐生死”达到了顺物自然、与物俱化,以致于游刃有余的境界,通于大道,实现了真正的“逍遥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到了无限的升华。
本文拟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分析相关思想,探寻庄子思想的内核及逻辑体系,对其思想渊源,后世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广度上深度上探索挖掘这个问题,以便理清庄子思想的整体脉络。在当时的社会中“形”与“心”究竟该如何处,与庄子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又是如何处理这种问题的?在比较研究中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庄子的思想。通过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那些有利于中华民族生存,有益于人类发展的因素加以整合完善,使之成为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给我们开启了一种独特的思维视角和一片博大的思想空间,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本身、价值和精神理想的意义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对于我们个体人格的完善,民族性格的优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天人合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