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德育过程

【答案】德育过程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卞体的选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2. 教学机智

【答案】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此种机智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还源于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技巧的丰富与积累,对学生了解的深度和诚恳、爱护的态度等。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机智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审美性和直觉性等特点。

3.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案】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 _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4. 社会本位论

【答案】社会本位论是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和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当作教育的目的的一种价值取向。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德国的那托普和凯兴斯泰纳等。其基本主张是: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个人社会化; 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的作用却忽视了个体的价值,不利于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5. 活动课程

【答案】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活动课程以生活中的儿童兴趣与动机为课程中心,课程范围和教学内容选择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组织,它突破了学科界限、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其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活动课程的优点是: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由于重视儿童的兴趣、动机,重视儿童心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其局限是:课程内容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6. 教学过程

【答案】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能够强有力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充分发展。

7. 德育原则

【答案】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8. 美育

【答案】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美育一般通过审美活动进行,即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审美能力,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即以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教育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育活动过程中具有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美育以科学的审美观为指导,继承历史上有审美价值的财富并加以创造,可以丰富人类文化艺术宝库; 能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简答题

9. 我国现行学制的类型有哪些?

【答案】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

(1)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6, 7岁的幼儿。

(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有成人初等业余教育。

(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初中3年,高中3年,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学校3~4年,技工学校2~3年。属成人教育的各类业余中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

(4)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高等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力者。专科学校修业为2~3年。大学和专门学院为4~5年。业余大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条件较好的大学、专门学院和科学研究机关设立研究生教育机构。在职研究生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完成学业者也可获相应学位。

10.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迅速异常,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并朝着以下趋势继续向前发展: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到了20世纪末,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等。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在赫尔巴特时代,教育学的基础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教育学基础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哲学、技术学、管理学等等。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就教育学研究角度而言,有的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的介于两者之间,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而言,也出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开发研究等多种层次类型,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推动,构成教育学研究的完整体系。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展以及研究基础和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也发生了快速的学科分化,教育学一个个组成部分纷纷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与此同时,这些相对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叉,出现了许多子学科、边缘学科。子学科、边缘学科与其他非教育学科之间,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和多种类型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