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半患儿,百日咳后发烧20余天,乏力,精神萎靡,伴阵发性咳嗽,气促,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肝肋下3cm,脾肋下1.5cm。为进一步确定诊断,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是() A.外周血常规。 胸部X线片或CT检查。 头颅MRI检查。 痰液培养。 PPD检查。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每野在各点的剂量率和照射时间,一般由治疗计划系统的哪项来实现() 逆向优化算法。 笔形束算法。 点剂量计算方法。 人工优化方法。 以上均可。
IMRT最初由Bjarngard、Kijewski及其同道于什么时期提出()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1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
适形放疗要求各野到达靶区内P点的剂量率和照射时间的乘积之和为一常数,调整各野照射P点的时间的方法有() 一维物理楔形板。 组织补偿器。 剂量补偿器。 独立准直器动态扫描。 以上所有均可。
1岁患儿,因麻疹后10+天,体温38℃左右,精神差、消瘦、嗜睡,心肺听诊无特殊,肝肋下1cm,脾肋下1cm,PPD(-),脑脊液白细胞数720×106/L,其中多核30%,单核72%,蛋白1.08g/L,糖1.25mmol/L,氯化物92mmol/L。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为() A.麻疹病毒脑炎。 B.亚急型硬化性脑炎。 C.化脓性脑膜炎。 D.结核性脑膜炎。 E.新隐球菌性脑膜炎。
适形放疗要求各野到达靶区内P点的剂量率和照射时间的乘积之和为一常数,调整各野照射P点的剂量率的方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