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68岁,患"胃炎"20余年,因突然出现全腹剧烈疼痛,病人被动屈曲位,初体温正常,后出现最高体温38.5℃,脉搏110次/分,查体:腹式呼吸减弱,腹肌紧张不明显,全腹压痛、反跳痛,以上腹部为重;X线立位平片示小肠普遍胀气,并见小液气平面,膈下见游离气体。根据上述症状及体征,最可能诊断为() A.胃出血。 胃穿孔。 肠梗阻。 急性胃肠炎。 胆绞痛。
以下有关"调节准确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调节准确度是调节需求与调节反应之差。 如调节需求大于调节反应,则为调节滞后。 近视患者屈光矫正后,视近时常表现为1D左右的调节滞后。 近视患者屈光完全矫正后,视远时往往可以测得1D左右的调节超前。 远视患者视近时往往表现为调节超前。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意义() 提高疗效,但增加毒性反应。 提高疗效,减少耐药菌出现。 扩大抗菌范围,减少药物剂量。 扩大抗菌范围,但不良反应增加。 扩大临床应用范围。
定额产生于“泰勒制”,产生于()。
女性,38岁,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近2周有持续性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经检查初步诊断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则在体格检查中丕可能有() 皮肤、口腔黏膜上的瘀点。 心脏杂音可无改变。 严重贫血。 环形红斑。 指(趾)甲下点片状出血。
硬脊膜外常见的肿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