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南大学法学院831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论述题

1. 哈默和钱皮曾在《再造公司》一书中把三“c ”力量,即顾客(customers )、竞争(competition )、变革(change )看成是影响市场竞争最重要的三种力量,并认为三种力量中尤以变革最为重要,“变革不仅无处不在,而且还持续不断,这己成了常态。”

请回

【答案】

(1)推动变革的因素有哪些?

(2)列举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答:(1)组织变革的因素

①变革的外部因素包括:a. 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诸如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等,都会引起组织内部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 b. 科技进步的影响; c. 资源变化的影响。组织发展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对组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原材料、资金、能源、人力资源、专利使用权等。组织必须要能克服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要及时根据资源的变化顺势变革组织; d. 竞争观念的改变。基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方式也将会多种多样。组织若要想适应未来竞争的要求,就必须在竞争观念上顺势调整,争得主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变革的内部因素包括:a. 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 b. 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随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组织决策对信息的依赖性增强,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必须通过变革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 c. 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组织长期一贯运行极可能会出现非效率现象,组织只有及时变革才能进一步制止组织效率的下降; d. 快速决策的要求。为了提高决策效率,组织必须通过变革对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以保证决策信息的真实、完整和传递迅速; e. 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组织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矛盾,为了达到新的战略目标,组织必须在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做出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2)组织由于其惯性促使管理者反对改革现状,反对变革的原因有三个:不确定性、关心个人得失以及认为变革不是为了组织的最佳利益。管理当局确定了有害的变革阻力以后,可以采取以下六种管理策略来消除变革阻力:

①教育与沟通。通过与员工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变革的理由,会使阻力得到降低。 ②参与。一个人参与了变革的决策,就不容易形成阻力。因此,在变革决定之前,需要将持反对意见的人吸收到决策过程中来。

③促进与支持。变革推动者可以通过提供一系列支持性措施减少阻力。如果员工对变革的恐惧和忧虑很强,那么,提供员工心理咨询和治疗、新技能培训以及短期的付薪休假等可能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调整。

④谈判。变革推动者处理变革潜在阻力的另一方式是,以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来换取阻力减低。

⑤操纵与合作。操纵是将努力转换到施加影响上。如有意扭曲事实而使变革显得更有吸引力,隐瞒具有破坏性的消息,制造不真实的谣言使员工接受变革等。这些都是操纵的实例。

⑥强制。即直接对抵制者使用威胁力和控制力。如一个公司管理当局真正下定决心,要是员工们不同意削减工资就关闭这家工厂。这时就是使用了强制策略。

2. 谈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

【答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管理包括几乎所有的基本管理职能,也就是说组织的战略必须涉及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2)战略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公司在其市场领域中的位置,成功地同其他对手进行竞争,满足顾客的需求,获得良好的公司业绩。成功的企业有共性也具有其特性,共性是完整的企业文化,系统的企业制度; 特性是每一企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战略管理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管理决策。

(3)战略管理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②分析环境; ③发现机会和威胁; ④分析组织的资源; ⑤识别优势和劣势; ⑥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⑦制定战略; ⑧实施战略; ⑨评价结果。

(4)战略管理的特点

①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它所管理的是企业的总体活动,所追求的是企业的总体效果。虽然这种管理也包括企业的局部活动,但是这些局部活动是作为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在战略管理中出现的。因此战略管理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②战略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战略决策涉及一个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虽然它也需要企业上、下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但企业的最高层管理人员介入战略决策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由于他们能够统观企业全局,了解企业的全面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对战略实施所需资源进行分配的权力。

③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大量资源的配置问题。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实体财产和资金。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战略决策都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致力于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这些活动需要有大量的资源作为保证。因此,这就需要为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④战略管理从时间上来说具有长远性。战略管理中的战略决策是对企业未来较长时期(一般为5年以上)内,就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在迅速变化和竞争性的环境中,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对未来的变化采取预应性的态势,这就需要企业做出长期性的战略计划。

⑤战略管理需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在未来竞争的环境中,企业要使自己占据有利地位并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考虑与其相关的因素,包括竞争者、顾客、资金供给者、政府等因素,以使企业的行为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外部力量,企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3. 描述对期望理论的理解。

【答案】期望理论是对激励问题的最全面的解释,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ietor Vroom)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期望理论是指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1)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依赖于对下列三种联系的判断

①努力一绩效的联系。个体感觉到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达到工作绩效的可能性;

②绩效一奖赏的联系。个体对于达到一定工作绩效后即可获得理想的奖赏结果的信任程度; ③奖赏一个人目标的联系。如果工作完成,个体所获得的潜在结果或奖赏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与个人的目标和需要有关。

(2)期望理论的关键

期望理论的关键是作为一种权变模式,期望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原理能解释员工的激励问题。此外,即使知道员工希望满足何种需要,也不能保证员工能感知到良好的工作绩效可以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

(3)期望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

①管理者必须尽力发现员工在技能和能力方面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对称性。为了提高激励,管理者可以明确员工个体的需要,界定组织提供的结果,并确保每个员工有能力和条件(时间和设备)得到这些结果。

②企业管理实践中应不时有公司在组织内部设置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性条款或举措,如为员工提供担任多种任务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完成工作和提高所得的主观能动性。

③要达到使工作的分配出现所希望的激励效果,根据期望理论,应使工作的能力要求略高于执行者的实际能力,即执行者的实际能力略低于(既不太低、又不太高)工作的要求。

(4)期望理论的局限性

①它强调报酬或奖赏,因此需要假设组织所提供的奖赏能够与个体的需要保持一致。这一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一名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②期望理论强调的重点之一是管理者应知道为什么某些结果对员工有吸引力,而另一些结果则无吸引力。

③期望理论注重员工的被期望的行为,可是员工不一定知道期望他们的是什么,也无法进行评估。

④期望理沦关心的是知觉,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关,个体对工作绩效、奖赏、目标满足的知觉决定了员工的努力程度,而不是客观情况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