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9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引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从广义上看,知晓权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看,知晓权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2. 新闻与宣传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十宣传活动; 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 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3. 《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

【答案】1948年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作了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f 明确的努力方向。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③刘少奇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b. 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 c. 要有马克思列宁卞义的理论修养; d. 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4. “证词法”

【答案】“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证词法”是指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的宣传方法。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证词法所展现给受众的其实并不主要是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让受众看到他们所崇拜的人或事。

5. 信息环境

【答案】(1)信息环境的含义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日本学者藤和彦曾经为它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信息环境,即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 并且,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

(2)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①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②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③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6. “上限效果”假说

【答案】“上限效果”(ceilingeffect )假说由J.S. 艾蒂玛和F.G . 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与“知沟”假说相反,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 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二、简答题

7.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请谈谈这句话对传播学的意义。

【答案】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其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这一观点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在信息传播社会中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在社会中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同时亦可以自己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在广义的维度上,这些信息的生产传播都是由人(人类)完成的。因此,人类社会的信息是人自己所编制的。

(2)信息不是中立的,信息的传播也不是中立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赋予意义,信息的传播过程正是信息本身被不断赋予意义的过程。因此意义的构建与人类生产、传播信息同时发生。在这一意义上,信息的交叉互动过程也是意义的交叉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产生拟态环境的效果,影响受众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人生活在复杂的意义社会之中。

(3)人并非在意义的社会中得以自由,人类必然受到其自身所编制意义的影响和限定。因此,人是悬在意义之网中的。

8. 李普曼新闻理想。

【答案】沃尔特·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新闻思想主要如下:

(1l 舆论观

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源头为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关于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观点

①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②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3)议程设置的研究

此研究最早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像有可能与人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

9. 人际传播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答案】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 )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问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也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动机主要有:

(r )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要保证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据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在社会生活中,有关环境变化的大量信息,都是通过非正式的人际交流得到的。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离开了他人、离开了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协作,同样不能生存。社会协作是广泛的,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角色分担,也包括各种活动中的行动协调。世界上没有纯粹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