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真理性检验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 有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个观点对吗? 为什么?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自私不是人类的普遍本性。私有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的反映。
(2)从理论上讲,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也是站不住脚的。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看,自私观念只能是私有制经济的反映,而决小是人的本性。从自私的根本特征来看,小应当把人们要求得到正当的个人利益等同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正当的个人利益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与自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观点,既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在理论上也说不通,因而是错误的。
3. 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方式的主体-的代表,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不能取代人民群众而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从根本上说,杰出人物的作用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作用。
4. 唯心主义就是主张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唯心主义之所以称为唯心主义,并不是因为它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地位,而是因为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中,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与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不是一回事,因此,小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二、简答题
5. 简述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1)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相互排斥的过程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世界上既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肯定中总是渗透、包含着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而否定中又总是渗透、包含着肯定,在这个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不包含否定的因素,事物就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看,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6. 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案】(1)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2)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当然,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7. 简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答案】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
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 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反过来认识对实践也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理论则阻碍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三、论述题
8.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案】(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
9.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指导意义。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后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具体表现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