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731中国史综合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十教授宣言
【答案】“十教授宣言”是指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萨孟武、樊仲云等十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所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十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2. 国会请愿同志会
【答案】国会请愿同志会是辛亥革命前立宪派组织的立宪团体。1909年各省谘议局成立后,立宪派人士以合法身份发起全国性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朝廷速开国会和速设责任内阁。1910年1月孙洪伊等人在北京组织起“国会请愿同志会”,通告各省设立分会,推选代表入京请愿。清政府被迫允许缩短“预备立宪”期限,同时下令遣散各地请愿代表。
3. 中共三大
【答案】中共三大是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共三大的不足在于,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和建立革命军队问题都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4. 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
【答案】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是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22年在巴黎成立,主要负责人是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等,下设旅法、旅德、旅比三个支部。其主要活动是在旅欧学生和华工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旅欧总支部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和领导旅欧华人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为中国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为争取中国革命的国际援助和支援国内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后因主要负责人陆续回国,逐渐停止了活动。
5. 戊戌政变
【答案】戊戌政变是清末慈禧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
禧太后发动政变,先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掌国政。政变以后,慈禧太后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时人称为“戊戌六君子”。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6. 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由毛泽东主持隆重开幕,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经过充分讨论,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会议还有其他四项决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②采用公元纪年;③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④国旗为五星红旗。在各章中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及政权机关、经济政策、军事制度、外交政策、文教政策的总原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政治组织形式上的一个创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7. 五五宪章
【答案】五五宪章是1932年12月国民党为回应民间的宪政要求, 于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由立法院起草的宪法草案。1933年1月,立法院正式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案前后七易其稿,1936年5月5日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称“五五宪草”。宪草计8章147条,其主要特点是:规定了行使政权之国民大会,总统集权的五院制中央政府,对人民之自由权利采取法律限制主义。
8. 马嘉理事件
【答案】马嘉理事件是指1875年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又称滇案。1875年2月,马嘉理带领武装“探路队”由缅甸闯入云南,没有和地方官协商就强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腾越地区人民在云南边境杀死了马嘉理。1876年,英国借此事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9. 北洋海军
【答案】北洋海军,也称北洋水师、北洋舰队,是晚清时期建立的规模最大的新式海军。1888年,该舰队正式编成,基地在旅顺口与威海卫,共有船舰22艘,官兵四千多人。该舰队由李鸿章一手控制,提督是淮系将领丁汝昌。1894年,北洋海军与日本舰队在黄海激战,李鸿章为保存自身实力,强令北洋水师困守威海卫。1895年初,丁汝昌等自杀殉国,威海卫被日军占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海军的全面溃败,标志着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彻底失败。
10.府院之争
【答案】府院之争是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
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实权操纵在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手里。黎元洪不甘心做傀儡,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以日本为靠山的段祺瑞抗衡,双方的斗争因1917年春的“参战”问题而公开化。段褀瑞主张对德宣战,参加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借款,扩大皖系势力。黎元洪依靠英、美等国,通过国会极力反对。段祺瑞召集督军到京开会,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元洪下令免除段棋瑞国务总理职务。段褀瑞离京赴津,通电各省武装倒黎。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故称为“府院之争”,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英、美与日本之间在中国的争夺。
11.“中体西用”
【答案】“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由张之洞提出,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也一度成为清朝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的思想武器,目的是鼓励人们学习西方,反对顽固守旧。主要内容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的同时,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律例、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 些措施。
12.中山舰事件
1926【答案】中山舰事件是1926年蒋介石利用中山舰制造的反共政治事件,又称三二〇事件。
年3月,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国焘到广州,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二、论述题
13.同盟会成立后,领导和影响了哪些重要的武装起义?有什么影响?
【答案】(1)武装起义
①1906年12月,在湖南、江西交界的浏阳、醴陵、萍乡地区领导包括煤矿工人、贫苦农民和防营士兵等在内的起义群众,爆发了号称“革命军”的大规模会党起义。这次起义反映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但由于没有克服旧式会党起义仓促发难,各股蜂起,号令不一等弱点,事前缺乏严密的计划,事后又没有迅速出击的作战方案,最终失败。
②1907年5月~1908年4月,同盟会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连续发动了饶平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云南河口起义等武装起义,这些起义都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革命党人缺乏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长期艰苦战斗的经验。
③光复会于1907~1908年间,在浙江、安徽发动了两次起义。秋瑾和徐锡麟于1907年决定同时在浙江、安徽发动起义,起义最终失败,秋瑾、徐锡麟均慷慨就义。岳王会军事骨干、安徽新军炮营队官熊成基于1908年11月,率新军起义,围攻安庆一昼夜未能成功,起义失败。
④革命党人悦映典于1910年率新军在广州起义,起义军伤亡百余人,终因弹药缺乏而失败。
⑤黄兴等于1911年领导了黄花岗起义,最终失败。黄花岗起义使同盟会丧失了许多优秀干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