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发展性教学
【答案】发展性教学是指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以赞科夫为代表。他认为一般发展的概念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完整的人的深刻全面发展,是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发展性教育的核心是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这种“发展”具有六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具有全面性,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二是具有个体性,教师应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三是具有创造性,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四是具有可持续性,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是具有动态性,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六是具有双向性,教师、学生都要与“教”俱进。
2. 校本课程
【答案】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而言,它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实质是更多地关注个体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能够使课程更加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生长环境较为密切,易于使学生接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 校长负责制
【答案】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学校管理的一种领导体制。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掌管学校的人事工作,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队伍建设,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等。校长对学校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是审议机构,协助校长进行决策; 学校党委对学校行政工作实行保证监督,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校长负责制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
4. 德育过程
【答案】德育过程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卞体的选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
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5. 教学机智
【答案】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此种机智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还源于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技巧的丰富与积累,对学生了解的深度和诚恳、爱护的态度等。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机智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审美性和直觉性等特点。
6. 校本管理
【答案】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质言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校本管理强调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把中小学作为决策的主体,运用分权、授权、协作等组织行为学原理和技术,来构筑学校与外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等)以及学校内部(校长、教师、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校本管理的首要特征就是学校在财政、人事、课程与教学三个方面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校本管理的另一个特征是共同决策,强调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有关的校本管理活动,包括经费使用、人员聘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实施等。
7. 德育
【答案】德育是指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是历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密切的联系,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具导向和促进作用。
8. 审美观点
【答案】审美观点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倾向、审美素养不同,他们的审美观点也不相同,对同一美的现象或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庸俗,能够对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简答题
9.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案】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以下三个: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1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案】(1)强烈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
(2)独特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原因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限于学校。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限制,教师的劳动也无时空界限。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劳动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
11.简述现代学制类型。
【答案】(1)双轨学制。双轨学制是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西欧学制属于此种类型。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2)单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单轨学制的结构是自下而上的: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分段。
(3)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最早出现在苏联。分支型学制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因为它一开始并不分轨,而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学习。毕业后,少数优秀生可直接升入对口高等学校,其余工作三年后也可升学。但它又区别于美国的单轨学制。因为它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即前段(小学、初
,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 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
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
12.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答案】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