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垄断消除了竟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井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2)垄断下的竞争新特点

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日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①垄断组织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竟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

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商品质量、改善经营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通过控制和利用政府等办法实现特殊的垄断利益。

③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等。

⑤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人、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总之,竞争产生垄断,而垄断又加剧了竞争。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实物形态的转移方式划分的。

【答案】这种观点不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一式划分的。固定资本和流

动资本的实物形态只会被消耗,不存在被转移,被转移的只能是资本价值。

(1)固定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它的价值却随着厂房、机器、设备等的磨损,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次收回。

(2)流动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它是用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与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的。属于流动资本的这部分生产资料,在一次生产过程结束后,就丧失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它们的价值便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在出售产品后,以货币形式全部回到资本家手中。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二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是逐渐被消费的,其价值也是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的物质要素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全部被消费,其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本各要素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不同的,且对资本周转速度有重大影响。为了揭示资本构成对周转速度的影响,故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二、简答题

3. 简述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供求不平衡可能性的原因。

【答案】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运行可以承受的不平衡,即虽然存在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但这种不平衡并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且具备趋向平衡的稳定性,因而是可以承受的。二是经济运行不能承受的平衡,即这种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导致经济运行的无序和不稳定状态。只有后一种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才称作失衡。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供求不平衡可能性的原因在于:

(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由于货币的出现,产生了供给和需求的分离:一些已经卖掉商品的货币持有者不立刻重新买进商品,急于卖掉商品的生产者难以马上脱手,如果这种情况扩大至全社会,就会导致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失衡。

(2)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按照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分散决策,其活动不可能完全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日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是失衡的可能性。

(3)宏观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甚至失衡。

除上述原因外,体制因素也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4. 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1)产业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2)货币资本循环最具有片面性。因为,在这个循环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两者只有数量上的差别,而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阶段成犷两个流通阶段的中间环节,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仿佛货币本身能够生产出更多的货币,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而,货币资本循环最具有片面性。

(3)生产资本循环也具有片面性。因为,生产资本的循环造成另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了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是为生产而生产,这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4)商品资本循环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商品资本循环产生另一种片面性,仿佛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5.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生产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利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一一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因而是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想象,而是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本身提出的、用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必然的方式。社会主义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历史要求。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后长期运动的产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种必然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资本积累的发展,单个资本日益膨胀,出现了成千上万工人在一起共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大企业。在这种大企业中,由于机器大工业技术上的必要性决定了工厂内部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第二,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形成了各个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的高度发展和相互联系的日益紧密。第三,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狭隘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步发展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市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矛盾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

②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资本的社会化。以股份公司这种形式出现的资本的社会化使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财产制度失去了最后存在的理由。资本的社会化是生产的社会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