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应用调查方法?
【答案】调杳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既可以是直接的,如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访谈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作品分析、经验总结等。调查既可以是全面的普查,也可以是根据要求进行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有效的应用调查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做好调查之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采用观察法还是访谈法或者问卷法,在正式访谈之前都应做好准备工作。
例子:应用观察法来研究学生课堂违纪行为,事先应该确立观察的时间段(一节课的开始段、中间段、尾声段)、具体的观察内容(可能的违纪行为)、观察的指标(如违纪行为发生的种类、频率、持续时间等)、观察工具的准备(观察记录表、摄录像设备)等等。
②在调查的过程中应讲究技巧,同时应做好调查记录。
例子:第一次与访谈对象交谈,首先应作自我介绍,并利用对力一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话题而引入。交谈过程中应设法营造一种愉快而友善的气氛,使访谈对象畅所欲言,并始终围绕着访谈主题进行。
例子:课堂违纪行为的观察记录,可以列一个表格来进行记录,这个表格包括课堂违纪行为观察表观察地区、观察者、观察时间、违纪的种类和人数等。
③调查的过程中态度要端正、严肃对待、客观的执行。
例子:在使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调查时,必须慎重,以防止测验的乱编滥用。如通过智力问卷调查出学生的智力成绩很低,在解释时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不能仅仅根据一个测验来断定结果。
④尽可能的消除调查过程中的各种偏差。
例子:在对小学生上课做小动作违纪行为的调杳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倾向,个人的主观意志等等会影响到观察,教师不能因为以前某个学生经常做小动作而只专注于这个人,而应观察所以的学生,而且评定的等级应该按相同的标准。
⑤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
例子:通过问卷法调查到的被试的行为表现,采用描述统计还是推论统计,根据数据的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如学生学习动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则需用t 检验,如果是年级之问的差异(3个或3个年级以上),则需采用F 检验来进行统计。
2. 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来促进知识应用?
【答案】(1)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知识应用的水平和效果如何,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动机状态、智力水平、己有知识的领会与巩固水平,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教学方法等等。其主要因素有:
①知识和领会与巩固程度
知识的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在知识得以重现的基础上,把该知识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标志同当前问题的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标志。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则必须能够回忆、提取出相应的知识。如果知识记忆不准确、不牢固,必然导致提取的困难和错误,这直接影响着问题的成功解决。准确而透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更是应用知识的关键。深刻领会的知识既有助于牢固地记忆,也能促进有效的应用,知识的应用同领会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如果领会水平较低,仅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那么,在要求学生应用这种习得的知识去解释同类事物和现象时,其解释水平往往是现象类比,而且范围也很有限。
②问题的特征
在知识掌握过程中,个体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因问题的类型、难度等特征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知识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形式。问题形式不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将有所不同。问题越复杂,要求学习者的心理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心理资源的投人也就越大,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这四个过程也就越展开、越迂回。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知识应用的过程。由于教学目的、教学仃务、教学时段等不同,要求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的问题也应有所不同。
③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
知识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心智技能有许多,既有一般性的思考技能,也有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等具体的技能。如果不善于在审题时抓住问题的基本结构、形成问题的表征; 不善于在联想中依据要求来区分哪些知识是解决当前问题所必需的,哪些不是; 不善于在解析时从问题的一系列直观特征中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 不善于在类化中依据概念与原理等的本质标志去寻找并确定当前问题中是否存在这些特征,则知识的具体化即知识的应用将发生障碍。
(2)促进知识的应用的方法
①知识的领会水平及其巩固程度与知识的应用状况是统一的。领会与巩固的知识有助于成功地应用,而知识的应用又促进领会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真正领会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有经验的教在讲述某个概念、原理后,为了要考察学生是否领会及巩固,往往要求学生独立举例,或提出同类的事物和现象,要求学生去辨认或解释。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领会及巩固与应用相统一的原理。教师还应该注意教给学生全面而完整的知识。同时,教师要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沟通,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的应用更为灵活、综合。
②用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因问题的类型、难度等特征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知识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段等不同,要求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应注意针对教学的不同时段,提出适当的问题。教师不仅可以要求学生去解决、回答有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
③知识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心智技能有许多,既有一般性的思考技能,也有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等具体的技能。教师既要教知识,又要教心智技能与方法、策略。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自己的解题思路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提供样例,并适时地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避免学生的不必要的盲目摸索。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教授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技能。教授心智技能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3. 简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及其类别。
【答案】资源管理学习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学习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涉及如何有效选择安排干扰较小的环境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 努力管理策略主要涉及掌握一定方法排除学习干扰,使精力能有效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如何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
4. 论述桑代克联结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1)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在观念之间的联结,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
(2)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①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进入某种情景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体现了学习动机原则。
②练习律是指对于己经形成的某情景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③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
5. 格思里和赫尔是怎样解释学习现象的? 他们的观点在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格思里和赫尔对学习现象的解释
①格思里对学习的解释
格思里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与桑代克、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说相似,也是根据刺激一反应联结来解释学习行为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接近学习律,只强调学习即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反应之间的联合。认为学习“全”或“无”的现象,即一个刺激模式第一次与一个反应相结合时,就获得了充分的联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