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611教育学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
A. 视觉适应
B. 望梅止渴
C. 青春期男孩变声
D. 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答案】B
【解析】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在理解“学习”的含义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行为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ACD 三项虽然都有行为上的变化,但A 和C 属于生理的本能使然,视觉适应属于生理适应,青春期男孩变声属于生理成熟引起的行为变化。D 项是由于药物导致的行为变化。望梅止渴属于经典条件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梅子的颜色形状本来是中性刺激,梅子被放入口中产生了唾液就形成了无条件反应,多次刺激过后,颜色和形状这个中性刺激就变成了条件刺激,这样,看到梅子就能产生唾液,也就止渴了。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育口号
D. 教育隐喻
【答案】A
【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因此,“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3. “壬子癸丑学制”中,有关实业教育体系有( )学校。
A. 一类
B. 两类
C. 三类
D. 四类
【答案】B
4. 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包括经验的情境的寻求、问题的产生、资料的占有和观察的开展、解决方法的提出以及方法的运用和检验。他把这种思维称作( )。
A. 反省思维
B. 情境思维
C. 逻辑思维
D ,形象思维
【答案】A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了对杜威教育思想和“思维五步法”的理解掌握程度。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包括经验情境的寻求、问题的产生、资料的占有和观察的开展、解决方法的提出、方法的运用和检验。其实,“思维五步法”是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持续不断的思考,从而求得一个新情境,解决困难、解答问题,杜威将这种思维称为反省思维。
5. 体谅模式使用诸如“有人在乘车时不停的跟司机说笑话,接着可能发生什么? ”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活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
A.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B.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C.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D.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估计人际行为后果
【答案】B
【解析】体谅模式由英国的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首创。体谅模式认为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认为教育即学会关心。
6. 1886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中学校令》中,将中学分为( )
A. 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
B. 私立中学和公立中学
C. 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
D. 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
【答案】D
【解析】1885年,日本进行官制改革,成立了第一届内阁,森有礼任文部大臣。在他的主持
,其中包括《帝国大学令》下,1886年,日本颁布了各种教育法令,统称为《学校令》、《师范学
校令》、《中学校令》和《小学校令》。《中学校令》颁布于1886年4月,规定中学是为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而进行的基础教育,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两类。前者修业5年,由各府、县设置,归各府、县管辖; 后者修业2年,归文部大臣管理。高等中学分科,设有法科、医科、工科、文科、理科、农科和商科等,属于大学预科性质。
7.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 )
A. 学区教育制度
B. 成人教育制度
C. 教师教育制度
D. 教师资格制度
【答案】B
8. 西南联大合并的学校中不包括( )
A. 燕京大学
B. 北京大学
C. 清华大学
D. 南开大学
【答案】A
9. 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 )
A. 王充
B. 董仲舒
C. 贾谊
D. 郑玄
【答案】B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对世界各地的教育制度进行调查,发表《学会生存
,这份报告指出各国的教育目的存在一些共同倾向,其中包括“走——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以及( )。
A. “培养完人”
B. “培养独立个性”
C. “培养国际理解”
D.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各国教育目的之共性的理解与把握情况。《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第六章《目的》部分,指出各国教育目的存在一些共同倾向,包括“走向
,明确提出:“把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和“培养完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