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藏大学文学院613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四始六义

【答案】“四始”是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篇的诗,分别是《关雎》《文王》《鹿鸣》《清庙》。“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二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分的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歌的乐调;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于法,具体内容,众说纷纭,其中,朱熹之说较为人们所接受。

2. 《昭明文选》

【答案】《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又称《文选》,山南朝梁武帝的太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溢“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

3. 《搜神记》

【答案】《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干宝是东晋的史学家、文学家。《搜神记》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4. 浙西词派

【答案】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之一,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得此名。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暤日、沈登岸、龚翔麟。随着清朝统一全国,走向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卜下,绵亘康、雍、乾三朝。

5. 诗有六义

【答案】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

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6. 《悲愤诗》

【答案】《悲愤诗》是东汉文学家蔡文姬所作的五言诗。《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全诗一百零八句,计五百四十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诗人的悲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血泪控诉。

二、简答题

7. 简析“盛唐气象”成因。

【答案】“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盛唐气象”的成因主要有:

(1)从客观条件来说,唐代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

唐代曾经是我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等,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一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这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2)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己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余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己经呼之欲出。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做好了一切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创造了全面繁荣的一代文学。

8. 什么是古文及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是什么?

【答案】(1)古文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骄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和柳宗元虽然主张写“古文”,

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

(2)古文运动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3)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

①萧颖士、李华都倡导宗经,因宗经而自然走向文学上的复古。对屈、宋尤其是魏晋以后的文学予以否定,表现了他们追慕上古时风,希图由文返质的文学发展观。

②独孤及在宗经之外,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抨击“俪偶章句”。

③梁肃是独孤及的弟子,他虽对佛学有甚深的修养,但论文却继承了老师的儒家观点,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教化,强调文章的内容、气势和骨力,对当时空洞浮靡文风是一种批判,对其弟子韩愈的文气说显然具有直接影响。

④柳冕的理论较前二人更为系统,更为集中,也更为绝对。他强调以文明道,极力突出文章的教化功用。由教化论出发,对文学史上与教化无关的文学作品一概否定。目的是要由文返质,倡导复古。

(4)韩、柳古文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文以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这是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

②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允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这种重道亦重文的态度,已与他们之前的古文家有了明显的区别。他们主张广泛学习经书以外的各种文化典籍,即使对他们一再指斥的骈文,也未全予否定,而注意吸取其有益成分。

③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关键,柳宗元与韩愈的主张是一致的。

④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他还提出了一条为文的普遍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强调“不平之鸣”,主张将“勃然不释”之情的畅快宣泄。柳宗元也主张情感要尽兴抒发。两者有着内在的同一性,作为一种高度重视个人情感的理论主张,二者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9. 简述唐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和新乐府诗的特点。

【答案】(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其诗歌创作主张如下:

①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