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土壤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目录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土壤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一) . .... 2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土壤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二) . .. 10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土壤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三) . .. 18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土壤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题库(四) . .. 27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土壤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五) . .. 35

一、名词解释

1.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 喀斯特地貌

【答案】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其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于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因此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3. 冰川作用

【答案】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运动的前端叫冰前,供冰量大十消融量,则向前推进,反之向后推进。冰川作用之初,冰斗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随着冰川作用的发展,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的冰斗不断靠近,最后在冰斗之间发育了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或刃脊,如果三个或多个冰斗在同一山头进行向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立山峰,称作角峰。冰斗的高度大致标志着古雪线的高度,可根据冰斗位置的变迁了解气候的变化。

4.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是指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出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分为周期性、旋回性、阶段性节律三种。其特点有:①叠加性,叠加在一起的各类节律,并不具有等效的功能,而是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起着相应的作用;②分级性,其作用强度和作用规模可区分出来,其中高一级的制约着低一级的,低一级的必然刻有高一级的印痕;③变异性,若高一级的节律发生变化,势必影响所有低级别的节律性,通过低级节律性在其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反馈作用,又影响较高一级节律的变异。地理节律性的产生来自地理现象的循环和振荡,其表现反映了地理模拟和地理预测的可能性。

5. 腐殖质化过程

【答案】腐殖质化过程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②第_阶段为合成阶段,即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6. 气候系统

【答案】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它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其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气候系统中发生的重要过程是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是气候系统表现出高度非线性的根本原因。

7. 土壤年龄

【答案】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①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②相对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程度,即土壤剖面发生层次明显,层次厚度较大的土壤发育程度高相对年龄长,层次发育不明显厚度较薄的土壤发育程度低,相对年龄短。土壤年龄是重要的一种成土因素,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也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土壤的形成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8. 温度带

【答案】温度带是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五个温度带。①23°26'N (北同归线)到23°26'S (南回归线)为热带;②北纬(南纬)23°26' 到北纬(南纬)66°34' (北极圈、南极圈)为南北温带;③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北寒带。

二、简答题

9. 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一气界面,海底成为液一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一固界面,而海岸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

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10.何谓水分循环? 它有何意义? 其原动力是什么?

【答案】(1)水分循环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是指地球表层水分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称为地球水分循环。

(2)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来看,地球表层系统中的水分循环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缓解了地球表层湿度、温度变化的时空梯度,为生物创造了广阔而适宜的生存环境;

②水分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的传送带;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水力资源和水资源;

③水分循环过程也是地表环境自净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④地表水分循环也是自然地理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岩石风化过程、流水地貌过程、生物过程及其成土过程;

⑤地表许多矿产资源的形成也有赖于长期的水分循环过程,如煤、石油、沙金等。

(3)形成地球表层水分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外因是地球表层的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

11.火山活动和地震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案】(1)火山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火山活动对气温和降水影响较大。短时间内火山爆发的火山灰和SO 2等气体呈气体溶胶状态时,产生“阳伞效应”导致气候全球变化。

火山灰尘随各种风系漂移扩散,在高空形成火山尘幕影响大气透明度,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和散射作用,致使周围大部分地区气温降低。

(2)地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震会引发暴雨、泥石流、滑坡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造成板块移动、瘟疫等疾病肆虐,同时地震还破坏生物栖息地,威胁生物多样性。

12.简述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分纬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