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计算机网络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综合题

1. 话音信号的采样速率为8000Hz , 每隔10ms 将已编码的话音采样装配成话音分组,每一个话音分组在发送之前要加上一个时间戳。假定时间戳是从一个时钟得到的,该时钟每隔A 秒将计数器加1。试问能否将A 取为9ms? 如果行,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行,你认为A 应取为多少?

【答案】不能将A 取为9ms ,A 应小于话音分组长度10ms 。如果将A 取为9ms ,则有, 时钟时间:0918273645546372819099108……

计数器值:0123456789101112……

话音分组每隔10ms 产生一个,对应的时间戳值(即计数器值)为:

话音分组产生时间:0102030405060708090100110……

应加上的时间戳值:012345678101112……

可以看到时间戳值在8到10之间缺了一个。可见将Δ取为略小于话音分组长度10ms 是不行的。正确的做法是使2Δ或3Δ等于话音分组长度。当话音分组丢失时,时间戳值会相差4Δ或5Δ,由此来判定是否发生了分组丢失,可以将Δ取为5ms 。

2. [1]采用漏桶机制可以控制达到某一数值的、进入网络的数据率的持续时间。设漏桶最多可容纳b 个权标。当漏桶中的权标数小于b 个时,新的权标就以每秒r 个权标的恒定速率加入到漏桶中。设分组进入网络的速率为Npkt/s(pkt 代表分组),试推导以此速率进入网络所能持续的时间T 。讨论一下为什么改变权标加入到漏桶中的速率就可以控制分组进入网络的速率。

[2]在题[1]中,设b=250token,r=5000token/s,N=25000pkt/s。试求分组用这样的速率进入网络能够持续多长时间。若N=2500pkt/s,重新计算本题。

【答案】因为在时间间隔T 内准许进入网络的分组数为:

络所能持续的时间为:T=(rt+b)/N。

[2]T=(n+b)/N=0.21s

若N=2500pkt/s,则T=2.1s。

3. 试解释无线局域网中的名词:BSS , ESS , AP , BSA ,DCF , PCF 和NAV 。

【答案】(l )BSS :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802.11标准规定无线局域网的最小构件是基本服务集。一个基本服务集BSS 包括一个基站和若干个移动站,所有的站在本BSS 以内都可以直接通信,但在和本BSS 以外的站通信时都必须通过本BSS 的基站;

(2)ESS :扩展的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 )。一个基本服务集通过接入点AP 连接到一个主干分配系统DS ,然后再接入到另一个基本服务集,就构成了一个扩展服务集;

AP :接入点(3)(Access Point)。基本服务集里面的基站称作AP , 用于无线网络的无线HUB ,

第 2 页,共 14 页 因此,以此速率进入网

是无线网络的核心。它是移动计算机用户进入有线以太网骨干的接入点;

(4)BSA :基本服务区(Basic Service Area)。一个基本服务集BSS 所覆盖的地理范围; (5)DCF :分布协调功能(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802.11标准设计的MAC 层包含两个子层,下面的一个子层就是DCF 。DCF 在每一个结点使用CSMA 机制的分布式接入算法,让各个站通过争用信道来获取发送权。因此,DCF 向上提供争用服务;

(6)PCF :点协调功能(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PCF 是MAC 层的另一个子层,它使用集中控制的接入算法(一般在接入点AP 实现集中控制),用类似于探询的方法将发送数据权轮流交给各个站,从而避免了碰撞的产生。

(7)NA V :网络分配向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 V 指出了必须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完成数据帧的这次传输,才能使信道转入到空闲状态。

4. 要发送的数据为101110, 采用CRC 的生成多项式是

余数。

【答案】M=101110,模2运算后为101110000, 与除数P=1001相除后得R=011。所以应该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为011。

5. 建议的IPV6没有首部检验和,这样做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案】建议的IPV6没有首部检验和,这样做的优点:16位的首部检验和字段保证IP 分组头值的完整性,但当IP 分组头通过路由器时,分组头发生变化,检验和必须重算。若无此段则使路由器更快的处理分组,从而可以改善吞吐率。

缺点:在可靠度低的网络里,容易出错。

6. 某主机的MAC 地址为00-15-C5-C1-5E-28,IP 地址为10.2.128.100(私有地址)。图1所示是网络拓扑,图2所示是该主机进行Web 请求的1个以太网数据帧前80个字节的十六进制及ASCII 码内容。

图1 网络拓扑

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

图2 以太网数据帧(前80字节)

第 3 页,共 14 页

请参考2中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Web 服务器的IP 地址是什么?该主机默认网关的MAC ±也址是什么?

(2)该主机在构造图3-26的数据帧时,使用什么协议确定目的MAC 地址?封装该协议请求报文的以太网帧的目的MAC 地址是什么?

RFC ,HTML (3)假设HTTP/1.1协议以持续的非流水线方式工作,一次请求响应时间为RTT ,

页面引用了5个JPEG 小图像,则从发出图3-26中的请求开始到浏览器收到全部内容为止,需要经过多少个RTT?

(4)该帧所封装的IP 分组经过路由器R 转发时,需修改IP 分组头中的哪些字段?

以太网数据帧结构和IP 分组头结构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以太网数据帧结构

图4 IP 分组头结构

【答案】图2中每行前面的0000、0010、0020等都不属于以太网帧的内容。

(1)首先,IP 分组是完整的作为MAC 帧的数据部分,所以目的IP 地址应该在MAC 帧的数据里面,如图5所示。

图5

其次,以太网帧首部有14B ,IP 数据报首部目的IP 地址前有16B 。所以目的IP 地址在以太网帧中的位置应该是第31、32、33、34。查阅图2,找到这4个字节的内容,即

六进制),转换成十进制为64.170.98.32.

从图3中可以知道,目的MAC 地址就是前6个字节。查阅图2,找到这6个字节的内容,即00-21-27-21-51-ee 。由于下一跳即为默认网关10.2.128.1, 所以所求的目的MAC 地址就是默认网关10.2.128.1端口的物理地址;

(2)ARP 主要用来解决IP 地址到MAC 地址的映射问题。当源主机知道目的主机IP 地址,而不知道目的主机MAC 地址时,主机的ARP 进程就在本以太网上进行广播,此时以太网的目的MAC 地址为全1, 即ff-ff-ff-ff-ff-ff ;

第 4 页,共 14 页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