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五邑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汉代太学
【答案】汉代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中央官学。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黔百家,定儒于一尊,于建元五年,即前136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即前124年置博士弟子。西汉博士以名流升任,东汉须经过考试,弟子入学,一由太常于京师地方直接挑选“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 一由郡国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汉武帝时一年一考,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太学作为汉代的最高学府,统治者十分重视,形成了视学的传统。
2. 庠序
【答案】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痒相传起源于虞舜时代,一称“米廪”,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射的地方。《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开办库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3.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康有为在晚年出版的一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全书约20万字,共30卷,分为10部。在书中,康有为构造了一个大同式的社会理想蓝图,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家庭,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是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在大同社会中,设“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分阶段进行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全书从大同社会的政治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至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详细而系统地描绘了康有为理想中的未来人类社会的美景。《大同书》里的教育理想,虽然也反映了一些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德育方面,含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但是总体来说,其实质是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而加以理想化,甚至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虽然在当时不可实现,但是也包含着
一些合理的成分和科学的内容,如男女平等教育、义务教育、注重年龄特征、强调校舍的选择等。
4. 苏湖教法
【答案】苏湖教法是比宋著名教育家胡缓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经世致用
【答案】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思想,又称经世致用之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额、颜元、李搽、王源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批评理学的空疏,无裨于国家危亡,强调做学问是为了“经世致用”,而不是为了“游谈”。他们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
能力的治术人才。这种主张敢于批判传统理学教育的束缚,追求教育变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6. 癸卯学制
【答案】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二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清管学大臣张百熙和荣庆、张之洞拟定。1904年1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癸卯学制从纵的方面可分三段七级,儿童从7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全部学习时间共25~26年。其中,小学教育9年(包括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两级); 中学堂5年(一级); 高等教育11~12年(包括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了级)。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和优级; 实业学堂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此外,还设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和艺徒学堂及译学馆。
该学制突出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其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各自成系统,增加了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更周密完备,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影响较大。癸卯学制虽然具有资本主义教育的形式,但并没有脱离封建教育的精神。而且这个学制从学校体系、课程设置、教育行政组织都抄自国外(主要是日本),不符合中国实际,并特别重视外语教学,所以它又具有半殖民地教育的特性。
二、简答题
7. 简述“尊重学生”的基本内涵。
【答案】学生也称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尊重学生”一个方面表现在要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或者说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
(1)“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来说,有以下策略:一是
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三是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四是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五是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表现为尊重学生享有的权力
学生具有的权利与其身份密切相关。学生通常具有公民、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学生)和受教育者三重身份。
学生作为公民,通常享有的实体性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权和通信秘密权; 劳动权; 休息权; 受教育权; 人身权; 财产权: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等等。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隐私权等还受到特殊保护。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的保护。主要有:一是使用学校教育资源权; 二是获得物质帮助权; 三是获得公正评价权; 四是程序性权利。
8. 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现实意义何在?
【答案】陈鹤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他主张中国儿童教育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儿童的朋友; 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他的“活教育”理论是其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而“活教育”的目的对当今教育工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把“活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甚至提出“要做世界人”。陈鹤琴这一思想的出发点在于:旧教育只重视读读书,“活教育”则重视做人。特别是当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的时期,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一个符合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①要具备健全的身体。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为东亚病夫,因此具备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②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③要有创造的能力。陈鹤琴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时至今日,非常履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他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④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所以对十儿童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⑤要有服务的精神。陈鹤琴指出: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2)“活教育”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