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4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4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4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9 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4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19 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4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28 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4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36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来源

【答案】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2. 新闻职业道德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与新闻法规是一种他律不同,它是一种自律(行业的自我约束,个人的自我约束),主要以行业内部的相互监督、个人的自觉来抵御社会上种种诱惑,防范不良行为,并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地遵守。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四个基本方面。

3. 软实力

【答案】“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来的对世界的无形影响力。“软实力”一词是相对于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其核心是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1990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冷战以后,作为劝说,吸引力和同化力的文化力量在国际政治中越来越重要,“软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媒业处于“软实力”的核心地位。传媒业对于塑造国家形象作用巨人,而面对重人突发性事件,传媒业争取国际舆论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4. 新闻活动

【答案】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如在茶坊中,在车船上,在亲戚朋友聚会时,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打听新闻。信件、传真和电话中也有新闻。现在,手机短信正成为人们相互传递新闻的重要途径。另外,开会、听报告、研究工作,同样可以了解到不少新闻。这些都可以算作新闻活动。

5. 新闻本源

【答案】新闻本源是指新闻的根本来源。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回答“新闻是什么? ”、“新闻从哪里来? ”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新闻和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

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以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6.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的镇压。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长沙、成都、福州、南昌、开封等地的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全部被查封。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有因“城门失火”被殃及者。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癸丑报灾”是中国新闻史上对报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7. “竖三民”

【答案】“竖三民”是指于右仟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的合称。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8. 风险社会

【答案】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在贝克(U1richBeck )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风险社会是指这样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阴暗面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 他提出,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如工业的自我危害及工业对自然的毁灭性的破坏。

二、简答题

9. 简述革命战争时期,三份中共中央机关报。

【答案】(1)《红旗》《红旗》是中共中央机关报,1928年11月在上海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每周出两次。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初创刊时注重鼓动性,注意一切政治事变的报道,每周对新发生的政治事件或国家大事都发表评论,帮助读者认清事件的本质与意义。以后为了加强指导性,又大量刊登中共中央的各种报告、宣言、决议及共产国际的文件、指示等。中共中央曾决定全国各地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为《红旗》的特约通讯员。经常为这个报刊写稿的有挥代英、李立三、罗登贤、谢觉哉等。从第40期起,确定为党的政治机关报。由于国统区白色

恐怖严重,《红旗》一直未能公开发行,宣传作用受到一定影响。

(2)《红旗日报》

《红旗日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由《红旗》和《上海报》合并而成,李求实任主编。《红旗日报》的目标是要成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反对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喉舌。设有社论、专电、各地通讯、革命根据地来信、国际消息、小说等栏目。除报道国内外重要消息外,还刊载中共中央的宣言、决议、通告等,也发表中央领导人论述革命问题的理论文章。经常为《红旗日报》撰稿的有李立三、关向应、张闻天等。1931年3月8日,《红旗日报》停刊,改出《红旗周报》,至1934年3月终刊。

(3)《红色中华》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红色中华》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创刊起至1934年10月3日,在江西瑞金出版,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从第50期改为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4个单位的联合机关报,共出240期。第二阶段,从1935年11月25日至1937年1月29日,在陕北瓦窑堡出版,这时期的《红色中华》是1张油印的4开报纸,开始只标明是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西北办事处的机关报,以后才改称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登载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使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及一切决议,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还积极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把大力报道红军胜利的消息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红色中华》也宣传过一些错误的内容。如过“左”的土地政策、工商业政策、劳动政策和肃反政策等。

10.简述新闻媒介开展受众调查工作的意义。

【答案】新闻媒介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的受众调查,其原因为新闻媒介开展受众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受众调查对新闻媒介内容的编排具有重大影响

①为大众服务是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因此各家新闻媒介在编排传播内容时,须把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②除了要考虑内容的多样化、接近性、吸引力等方面外,还需把受众的组成与读报(刊)率、收听(视)率和受众喜爱度等作为基础和依据。

③新闻媒介可以通过各种受众调查的分析结果,对传播思想作出调整。根据受众需要,对某些人物和事件进行跟踪采访、深度报道、反复传播。取消或改变某些传播内容,重新调整传播内容的版面或时段等。

(2)受众调查对新闻媒介的地位具有重大影响

①新闻媒介间竞争的加剧使各家媒介需关注受众的稳定与变动,受众调查正是媒介对自身基础和地位的了解,从中得出分析结果,从而促使媒介做出巩固和争取手中的实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