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学位]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学位]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 2 2017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学位]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18 2017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学位]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31 2017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学位]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42 2017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学位]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54
一、辨析题
1. 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答案】错误。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包括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 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
心智技能的学习不仅是熟练地掌握相应的一套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还涉及灵活的运用。在心智技能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练习将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方式付诸执行,并随着练习促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和自动化。反复练习只是提供了促进这种基本技能的熟悉以致自动化的机会,并不能自动解决心智技能的灵活运用,即学会在何时何处使用该技能之认知策略的学习,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心智技能的掌握或获得。
2. 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卞流”是英国的沛西. 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这是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的观点,对其分析如下: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西方近代关十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其共同之处是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越于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说成是一种教育,甚至设想在昆虫界也有教师与学生。按照他的看法,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己形成的教育形式基础上,做了某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利托尔诺把生物竞争的本质说成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了保存自己的物种,出于一种自然所赋予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动物。
②沛西·能在20世纪20年代断言:“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
,还认为“教育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把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贬低为本能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按照这种观点,教育就成为一种无目的的活动,成为一种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
(2)教育起源于劳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与其他动物对于下一代的爱护、照顾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动物对于下一代的爱护、照顾只有一种本能的活动,这种本能活动是天生的,是由遗传获得的简单的行为定型,这种活动在意识之上是小存在的。不可否认,人类对于他们的下一代也存在着一种出于本能的爱抚,一种亲子之情。但是这种本能并不是人类教育的出发点,它不能支配人类的教育活动。支配人类教育活动的是作为社会历史产物的意识。这是因为:第一,教育不是产生于本能的需要,而是出于人所意识到的社会的需要。第二,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不是由某种刺激所释放出来的、为先天所定型的、程序化的动作,而是由后天所获得的、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有意识的活动。总之,无论是激起教育的需要,还是支配整个教育活动的,都不是生物的本能,而是人类的意识。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通过教育来进行经验的传递,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其他动物在种系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怎样适应周围的环境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也有一种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它们的信息主要储存于遗传基因之中,这种信息不是以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而是以遗传的方式在一代一代之间进行传递的。动物对于周围环境所表现的大量的适应动作,可以说都来自于一种先验的知识。当然也应该看到,在高等的动物中,除本能外,也有熟练和智力活动的存在。这些是在后天习得的,但是作为个别动物的习得经验,却因为没有意识和复杂的语言,而不可能以教育这种传授方式使其他动物掌握,作为个体的经验只能随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人类在长期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所获得的经验,主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传递。
③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而教育就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在人类社会的共同生产劳动中,不论是制造工具或是使用工具等方面都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技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使生产劳动能够一代一代的继续进行下去,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年长的一代有必要把这些技能、技巧和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从这种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教育生物起源论的观点忽视了教育的作用,因而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
3.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含义:
①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
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
第二,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的本领。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专业能力一般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②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2)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4.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2)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5. 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来看,高智力者,创造力可高可低; 低智力者,创造力一定低。反过来看,高创造力者,智力较高; 低创造力者,智力可高可低。
(2)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创造力还受到知识、人格特征、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6. 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机会均等
【答案】此观点是不全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民主化,但二者不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