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山大学哲学系S1135006美学综合之美学原理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操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外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2. 荒诞

【答案】荒诞是西方观代审美范畴之一,指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中并引起人的复杂感受的现代基本情绪。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3. 科学美

【答案】物理学领域的一些大师认为:“科学美”表现为物理学理论,定律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之美,也就是说,“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4. 直觉即表现

【答案】“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子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5.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 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6. 美学

【答案】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 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 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7. 艺术美

【答案】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8. 表演艺术

【答案】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演奏和演唱以及形体动作来完成作品的艺术,主要指音乐和舞蹈。美的形式既是意象创造的中介,也是情感对象化的中介,或者说艺术既能创造形象,也能表现情感,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可能偏重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或重形象的创造,或重情感的表现。

二、简答题

9. 中国美学中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答案】心与物的感应说最早起源于《乐记》,刘姗在《文心雕龙》中《物色》篇中正式提出,钟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美学观点。

(1)《乐记》里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乐记》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音乐的本源在于人心感物。其中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它比较注重外界事物对心感发。但是在人性论上则认为七情乃是人心所固有的。

(2)刘勰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由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才产生艺术的灵感和创作(抒情)的冲动。这种人心对十外物的感应的实质,是“气”的感应,是自然界的“气”和人体内的“气”的感应。刘勰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谈到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即艺术构思的妙处在于作家的想象活动是和事物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再一个特点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即作家的想象活动和事物的形象贯通在一起,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变化。艺术想象活动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心理活动。

(3)钟嵘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对是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钟嵘对“物”的理解是比较宽的,不仅指自然事物,也包含了社会生活内容。钟嵘从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的具体内容中,阐明了诗歌的产生根源是在于外界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对人的感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

10.简述环境美。

【答案】(1)环境的广义与狭义的理解

①广义:指人在现实中各种外部条件(包括社会和自然)的总和。

②狭义:指生活、劳动的具体场所,如城市美等。

(2)环境与人的关系

①人创造了环境,反过来环境又给人以影响。

②人不仅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制造各种产品,而且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安排环境。

③环境的安排首先要考虑活动的方便,同时还要求美观。外部环境常常表现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并且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

(3)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城市美的深刻见解

①对城市美的理解

a. 从广义理解城市美,“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也反映了精神文明的积累。……城市是文化的体现”。

b. 从狭义理解城市美,“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需要有美好的空间和景观……它们有着比建筑美学更为广泛的内容”。

②城市美的创造和欣赏(宏观方面研究环境美)

a. 系统地论述了城市美产生于整体的完善,城市美不仅着眼于单幢建筑和建筑群组的结合,还要着眼于建筑物与自然的结合,而更重要的要着眼于人。

b. 论述丁城市特色的美。这种个性可从城市的整体上去发展,在城市的整体中体现特色的美。城市特色的美还可以从个体建筑中去发展。

③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美化问题

a. 生活环境的安排首先要考虑活动的方便,同时也要注意美观,体现一种审美趣味。

b. 在创造正常的劳动环境方面,色彩和光线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它们可以刺激和稳定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或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效率。

c. 合理地安排劳动环境既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又可以使劳动环境美化,从而对劳动者的精神状态产生良好影响。

11.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什么是审美人生?

【答案】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1)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栖居”),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