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69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企业对顾客的伦理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企业对顾客的伦理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安全的产品。安全的权利是顾客的一项基本权利,企业不仅要让顾客得到所需的产品,还要让顾客得到安全的产品。

(2)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企业要想赢得顾客的信赖,在提供产品信息方面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欺骗顾客。

(3)提供售后服务。企业要重视售后服务,要建立与顾客沟通的有效渠道,及时解决顾客在使用本企业产品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提供必要的指导。在使用产品前或过程中,企业要尽可能为顾客提供培训或指导,帮助他们正确使用本企业的产品。

(5)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顾客拥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利。企业不能限制竞争。

2. 简述组织文化的内容。

【答案】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组织文化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最能体现组织文化根本特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组织的价值观

组织的价值观是一种以组织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组织人格化的产物,是组织所信奉和推崇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组织内部全体员工对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及指导上述活动的一般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包括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组织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必要性与作用、组织中人的行为与组织利益之间的关系等。可见,组织的价值观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指南。

(2)组织精神

组织精神是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组织精神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3)组织伦理

组织伦理是一种微观的道德文化,它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和基础。一方面,组织伦理是一种善

恶评价,可以通过舆论和教育方式,影响员工的心理和意识; 另一方面,组织伦理又是一种行为标准,可以通过规章、习惯等成文或不成文的形式,调解组织及员工行为。

3. 试介绍并评价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1)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

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根据期望理论,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依赖于对下列三种联系的判断:①努力一绩效的联系。员工感觉到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达到工作绩效的可能性。②绩效一奖赏的联系。员工对于达到一定工作绩效后即可获得理想的奖赏结果的信任程度。③奖赏一个人目标的联系。如果工作完成,员工所获得的潜在结果或奖赏对他的重要性程度。

在这三种关系的基础上,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即:M=V× E 。式中,M 表示激励力,V 表示效价,E 表示期望值。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某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 效价是指一个人对这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发力量。

根据期望理论,组织管理要收到预期的激励效果,要以激励手段的效价(能使激励对象带来的满足)和激励对象获得这种满足的期望值都同时足够高为前提。只要效价和期望值中有一项的值较低,都难以使激励对象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足够的积极性。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期望理论的假说是管理者知道什么对员工最有吸引力。期望理论的员工判断依据是员工个人的知觉,而与实际情况关系不大。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只要员工以自己的知觉确认自己经过努力工作就能达到所要求的绩效,达到绩效后就能得到具有吸引力的奖赏,他就会努力工作。

期望理论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个人目标和判断三种联系,即努力与绩效的联系、绩效与奖励的联系、奖励与个人目标的联系。

(2)期望理论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期望理论强调报酬或奖赏,因此需要假设组织所提供的奖赏能够与个体的需要保持一致。这一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一名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②期望理论强调管理者应知道为什么某些结果对员工有吸引力,而另一些结果则无吸引力。 ③期望理论注重被期望的行为。但员工不一定知道期望他们的是什么,也无法进行评估。 ④期望理论关心的是知觉,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关,个体对工作绩效、奖赏、目标满足的知觉决定了员工的努力程度,而不是客观情况本身。

4. 适度控制所要体现的要求有哪些?

【答案】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的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适度的控制应能同时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①要认识到,过多的控制会对组织中的人造成伤害,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过多限制,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抑制他们的首创精神,从而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工作热情的提高,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效率;

②也要认识到,过少的控制,将不能使组织活动有序地进行,就不能保证各部门活动进度成比例的协调,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少的控制还可能使组织中的个人无视组织的要求,我行我素,不提供组织所需的贡献,甚至利用在组织中的便利地位谋求个人利益,最终导致组织的涣散和崩溃。

(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刻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控制。全面系统的控制不仅代价极高,而且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适度的控制要求企业在建立控制系统时,利用ABC 分析法和例外原则等工具,找出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并据此在相关环节上设立预警系统或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任何控制都需要一定的费用。同时,任何控制,由于纠正了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偏差,都会带来一定的收益。一项控制,只有当它带来的收益超出其所需成本时,才是值得的。控制费用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实际上是从经济角度去分析上面考察过的控制程度与控制范围的问题。

5. 何谓经济订购批量? 如何确定经济订购批量? 经济订购批量的确定有何意义?

【答案】(1)经济订购批量是使得企业所有费用(训一购成本与保管费用之和)达到最小化的批量。

(2)经济订购批量模型(Economic Order Quantity , 简称EOQ )中,需要考虑两种成本,一是订购成本,即每次订货所需的费用(包括通讯往来、文件处理、差旅、行政管理费用等); 二是保管费用,即储存原材料或零部件所需的费用(包括库存、利息、保险、折旧损坏、变质损失等费用)。

当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总需求量或订货量为一定时,如果每次订购的量越大,所需订货的次数就越少; 如果每次订购的量越少,所需订购的次数就越多。对第一种情况而言,订货成本较低,但保管费用较高; 对第二种情况而言,订购成本较高,但保管费用较低。通过经济订购批量模型,可以计算出订购量为多大时,总成本(订购成本和保管成本之和)为最小。图为经济订购批量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