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经济学801政治经济学专业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私营经济
【答案】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以雇佣劳动为特征、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与通常所指的资本主义经济不是一个含义,而是特指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保留的私人经济。私营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地需要等,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 流通手段
【答案】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它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的交换采用直接的物物交换形式。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方式发生了变化,每个商品生产者都要先把商品换成货币,然后用货币去换取所需商品,商品的交换分离成卖、买两个阶段,货币在商品卖与买之间充当了交易媒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中存在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商品交换中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的买卖脱节加深了商品的内在矛盾,隐含了商品流通中断、发生危机的可能性。铸币在流通中会不断磨损,从而使它代表的一定金属重量额面价值名称与实际包含的金属重量逐渐脱离,成为不足值的货币。但是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可以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就逐渐出现了用贱金属铸造的辅币。既然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有可能用没有价值的铸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就出现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它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 利润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利润是指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为利润。利润的来源本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但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他所预付的全部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带来的。在数量上,利润表现为商品销售收入超过其成本的余额。利润概念掩盖了其真实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4. 市场规则
【答案】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
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就实质而言,市场规则就是以法律、法规和信用等形式规定或表现出来的市场行为规范和准则,主要包括市场进入与退出的规则、市场竟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规则等。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形成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5. 抽象劳动
【答案】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因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理论概括,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6. 完全垄断
【答案】完全垄断是指与完全竞争相反的、完全排斥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一个卖方,但有许多买方,称为“卖方垄断”:如果只有唯一的一个买方,市场上,一个行业中如果只有唯一的但有许多卖方,称为“买方垄断”:如果只有‘个卖方,而且只有‘个买方,称为“双边垄断”。一般情况下,垄断常单指卖方垄断。垄断的主要特征有:
(1)卖方垄断企业的产品独特,很难找到替代品。
(2)存在市场势力。卖方垄断企业具有控制产品价格和产量的能力。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卖方垄断市场一般具有较低的产量和较高的价格,企业产品的定价高于边际成本,会产生垄断利润,往往导致社会经济福利和效率的损失。
(3)存在着新企业进入的障碍。一种进入障碍主要是由政府干预形成的,即存在行政壁垒,如完全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垄断,或由政府授予私人企业对某种产品或某个行业独家经营的专营权等; 另一种进入障碍主要是由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原因形成的,如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点,而市场需求又只适合一个企业存在,这便形成自然垄断。
完全垄断只是一种理论抽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少见,但对完全垄断的分析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
二、简答题
7. 结合中国实际,你认为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答案】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后的企业,能否体现出现代公司制的基本特点并有效发挥这种企业制度的功能,关键是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
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于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保护投资者及相关者的权益、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公司筹资和股票转让方面,而且还可以起到约束管理层的作用;
(3)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经理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可以促使管理者在经营中以股东利益为重,否则,将存在被其他的职业经理人替代的可能;
(4)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长期激励计划,使经营管理者的收益与股东的收益密切相关,让经营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促进股东的收益;
(5)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通过规范的财务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内部人暗箱操作,鲸吞股东权益。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通过改制向现代公司制度转轨过程中,本身在股权结构上就具有鲜明的特点。例如,国有股和大多最终属于国有产权的法人股,在经过改制后的公司中占有绝对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由此导致的低效率、甚至负效率,这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过程中面对的焦点问题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是要加强一般性的基本制度建设,包括:
①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
②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
③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
④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另外,更重要的是,在合理有效地借鉴具有典型意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切实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
8. 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定义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十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它的产生不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是由于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2)两者的区别
①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只能产生超额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一间。所以,单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