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802普通生物学[专业硕士]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免疫。

【答案】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能力。

2. 生物大分子。

【答案】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碳氢化合物等。像氨基酸、脂肪酸等都叫做生物单分子,是与生命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在生命现象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都是极其巨大的,可分为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四大类。

3. 溶菌周期。

【答案】溶菌周期是指从噬菌体侵入细菌,到新的噬菌体逸出、侵入新的细菌的整个过程。

4. 绝育。

【答案】绝育是指用外科手术结扎输精管(男性)或输卵管(女性),阻止精子和卵子的输出以达到避孕目的的措施。

5. 维管射线。

【答案】维管射线是指在次生维管组织中分别地产生的新的射线,是次生维管组织的横向运输系统。维管射线为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在木质部的称木射线;在韧皮部的称初皮射线。

6. 体液调节。

【答案】体液调节是指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而发挥作用的调节。

7. 生物圈

【答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8. 染色质。

【答案】染色质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是真核细胞在间期核中的DNA 、碱性蛋白、酸性蛋白及少量RNA 共同组成的线状复合体。

二、填空题

9. 英国军医Ross 用麻雀来研究疟疾的病原体就是一种_____模型试验;模型研究可用于研究时间上极为遥远的事件,如1953年

【答案】动物;生命化学进化

10.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胞体向外延伸形成许多突起。这种突起可分两种,一种为树状多分支,称为_____,另一种细而长,称为_____。

【答案】树突;轴突

11.常见的发酵过程有_____和_____。

【答案】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12.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称为_____。

【答案】反射弧

13.人科不同于猿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人科是灵长类中唯一_____的动物。所以,_____是已知的最早的一类人科成员。

【答案】能两足直立行走;南猿

14.生长素诱导产生无籽果实的机理在于_____; 而赤霉素诱导产生无籽果实的机理在于_____。

【答案】生长素抑制离层的产生;抑制种子形成

15.细胞发育全能性指任何生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更确切讲是任何一个_____,都具有全部的发育潜能。多莉是将一只母羊的_____细胞的核移植入无核受体卵后克隆产生的。

【答案】细胞核;乳腺

16.人体耳蜗的基膜上有_____,其中的_____受到刺激引起其上的离子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听神经上冲动的产生。

【答案】螺旋器;毛细胞

【解析】耳蜗是内耳的听觉部分,位于骨质螺旋形管道中。耳蜗内由膜质管道(蜗管)分成两部分,蜗管之上是前庭阶,蜗管之下是鼓阶。由蜗轴向管的中央伸出一片簿骨,称为骨质螺板。骨质螺旋板的游离缘连着一富有弹性的纤维膜,称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螺旋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听觉感受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等组成,毛细胞是声波感受细胞,每个毛细胞均与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联系。毛细胞的上方有鼓膜,与毛细胞的纤毛相接触。外界声波通过淋巴液而震动鼓膜,鼓膜又触动了毛细胞,引起毛细胞上离子通透性的改变,最终导致听神经上冲动的发放。

17.高等植物光合同化

【答案】在芝加哥大学进行的关于_____的实验。 的生化途径有_____、_____、_____。 途径;途径;景天酸代谢

【解析】高等植物固定

(1)

初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 的生化途径有3条: 羧化酶作用下固定最

最途径,如水稻、棉花、菠菜、大豆青菜,木本植物在(2)途径:甘蔗、玉米、高粱等热带的植物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作用下固定

初产物是草酰乙酸。

(3)景天酸代谢:生长在干旱地区的仙人掌、菠萝等肉质植物(CAM 植物),气孔夜间张开,进入叶中,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 )的作用下,与PEP 结合,形成草酰乙酸(OAA ), 再经苹果酸脱氢酶作用还原为苹果酸,积累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从液泡中释放到胞质,经脱羧作用放出参与卡尔文循环。

18.横隔膜升降引起的呼吸动作称为_____呼吸。

【答案】腹式

三、简答题

19.植物的永久组织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和功能?

【答案】植物的永久组织分为:

(1)表皮组织:大多扁平,紧密镶嵌,具角质层,有气孔,保护作用;

(2)薄壁组织:壁薄,有较大胞间隙,具多种生理功能的基本组织;

(3)机械组织:细胞壁増厚,支持作用;

(4)维管组织:复合组织,输导作用。

20.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968年日本人木村资生,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核酸、蛋白质中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置换速率,以及这些置换所造成的核酸及蛋白质分子的改变并不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等事实,提出了分子进化中性学说。1969年美国人

生物学资料进一步充实了这一学说。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

(1)多数或者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的,没有有利或不利,对生物的适合度没有影响,因而自

用大量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