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811二战后国际关系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柏林问题
【答案】柏林问题是指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柏林,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争端和问题。苏联把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自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 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亨受优惠待遇; 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属于其管辖,但可维持和发展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协定还规定了苏联向西柏林派驻总领事馆和双方人口的往来等问题。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因此,柏林问题依然存在,西柏林地位悬而未决。
2. 《第二次巴黎和约》
【答案】《第二次巴黎和约》是指1815年3月拿破仑“百日政变”,第七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失败,拿破仑建立的“百日王朝”使战胜国发现法国是不思悔改的,于是在1815年11月20日与法国签订的新条约。《第二次巴黎和约》中提出了比以前严苛得多的条件,割让了法国的一部分领土,使法国恢复到1790年的边界; 拆除了瑞士和法国边境上的工事; 15万反法同盟军占领法国3~5年,军费由法国负担; 法国向同盟国赔款7亿法郎; 归还拿破仑在各国掠夺的艺术品。这些条件,使法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同盟国的占领军也给法国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3. 尼克松主义
【答案】尼克松主义,又称“关岛主义”或“和平新战略”,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为在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下确保其日益衰弱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全球战略。60年代末,由于侵越战争的失败,经济日益恶化,美苏战略核均势的出现,两欧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与基辛格等人谋划,调整了美国的亚洲政策及全球战略,以加强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会见随行
记者时就美国的业洲政策发表演说,强调在处理与亚洲盟国的关系时,将J 咯守条约义务。但在军事防卫问题上,将鼓励亚洲国家自己负责。尼克松的关岛谈话不仅是美国对亚洲的政策,而且是美国决心“收缩力量”修补和调整其全球战略的一个信号。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题为《70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的报告,对尼克松主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提出了尼克松主义三大支柱:即“伙伴关系”、“谈判”和“实力地位”。其实质是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以伙伴关系为核心,重新获得与苏联抗衡的主动权,但不轻易卷入地区性的冲突。尼克松主义是在美国势力衰退的情况下,美国为维持其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4. “大棒政策”
【答案】“大棒政策”是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的政策。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5. 穆斯林世界
【答案】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6.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答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是指于1991年12月9~10日,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条约。它规定欧共体今后的任务是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实
7. 国际联盟
【答案】国际联盟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20年1月10日,随同对德《凡尔赛条约》生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组织机构主要有个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下有常设秘书处协助其工作。行政院设有英、法、意、日、德、苏六个常任理事国。国联的存在本身就表明在摆脱1914年以前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方面向
前迈出了一大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存在的最大意义是维持世界和平,保证国际关系体系的正常运转。但后来的历史表明,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国联无力维持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客观上纵容了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绥靖主义的帮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8~18日国联召开最后一次会议,19日正式解散,所属财产和档案移交联合国。
8. 77国集团
【答案】77国集团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1963年在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5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了一个《联合宣言》,当时称为“75国集团”。后来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自此称为77国集团,1979年成员国已增加到120个,但仍沿用了77国集团的名称。77国集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它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国际经济领域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推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二、简答题
9. 简述《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答案】《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的简称。1963年7月25日,美、苏、英三国首席代表在美、英条约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并于8月5日在莫斯科正式签署该条约,同年10月10日生效。
(1)《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内容
《音仔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由前言和正文5条构成。
①前言宣布缔约国的主要目的是“按照联合国的宗旨尽快达成一项在严格的国际监督下的全面彻底裁军协定”。
②条约规定,“缔约各方保证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下列任何地方禁止、防止并且不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其他核爆炸:甲,在大气层,在它的范围以外,包括外层空间或水下,包括领海或公海,或者乙,在任何其他环境中,如果这种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出现在其管辖或控制下进行这种爆炸的国家领土范围以外”,“缔约各方还保证不引起、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加将在上述任何环境进行的或会产生本条第一条所提到的影响的任何地方的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试验”。该条约向一切国家开放签字。条约在所有缔约国批准并交换批准书后生效。条约无限期有效,缔约国如断定与本条约有关的非常事件危及本国的最高利益,有权退出条约。
(2)《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影响
①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对于减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是有利的,故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政府的支持。该条约是苏、美在核时代签署的第一个限制军备竞赛的条约,是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两国关系缓和的积极成果。
②条约的签订并未减缓苏、美核竞赛的步伐。苏、美可利用该条约来限制、阻I' 别的国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