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戏剧与影视表导演理论之世界电影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ICAIC
【答案】ICAIC 是指卡斯特罗政权在1959年成立的古巴电影艺术与工业学院。ICAIC 由阿尔弗雷多„格瓦拉领导,是新生的古巴电影文化的中心。
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答案】1931年由苏联文学大师高尔基提出,一开始作为文学创作方法出现,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的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在几年后这种创作方法成为一种政治取向和普遍原则,不再仅仅针对文学创作和评论,而针对苏联所有的艺术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了苏联电影追求的目标(普多夫金语),以此为原则的电影创作从1930年延续到苏联解体,在60多年里一共经历了5个阶段。
3. 《最美》
【答案】《最美》(1944)是黑泽明拍摄的更为重要的影片,是一部关于战时后方的剧情片。故事情节以片断的方式呈现,将个人遭遇串联,有喜剧式的,有严肃的。没有打斗片中丰富的肢体动作,这显示出黑泽明颇有兴趣描述献身社会理想的执著而近乎强迫的心理现象。
4.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答案】纪录电影运动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领导的。他反对以虚构的故事和人工的布景演出电影,认为这是对电影这一最有群众影响力的艺术媒介的误用。英国纪录片学派一方面十分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认为电影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另一方面又非常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在他们看来,电影艺术意味着用电影的艺术手段来创造性地处理真实生活场面。1929年,格里尔逊拍摄了著名影片《漂网渔船》,这部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摄制的影片,在制片方式上具有了革命性意义。
5. 地下电影
【答案】在电影共同体之内,“地下”最初指的“独立”和“反好莱坞”。斯坦•范德比克在1961的一篇拼贴论文中使这一术语被广为接受。很快几乎所有实验电影都被称为地下电影。
6.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答案】这是一部根据抵抗运动领导人口述而成的影片,是第一部真是滴反映意大利抵抗运动的影片。影片在罗马大街上实景拍摄,战争的废墟为背景,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自然的光效,加上大量非职业演员,完成了对真实环境的展现和对法西斯暴行的揭露。影片的高潮段落是女主角平娜和神父皮罗德的死,前者以冷静实录的方式,呈现一位普通妇女牺牲和法西斯的残暴;后者则冷静中透着悲壮,皮罗德仰望苍穹,仿佛完成了上帝的使命,坦然安祥地面对死亡。
7. 《偷自行车的人》
【答案】1948年出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经典代表作,导演德•西卡。故事灵感来自一篇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影片描述一个失业工人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24小时,寻找他们失窃的自行车,结果却是一场空。这段报纸上只有两行字的报道,在德•西卡的影片中形成一个极为感人的悲剧,揭示了意大利社会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社会的混乱。主人公安东尼由一名真正失业的炼钢工人扮演。
8. 《夏伯阳》
【答案】苏联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1934年摄制的影片,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功期的代表作。夏伯阳是苏联国内战争中的传奇式人物,影片根据夏伯阳部队政委富尔曼诺夫的小说改编,表现了红军前线将领夏伯阳勇猛顽强与精细机智相结合的作风,以及直率与幽默的性格。该片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高峰和典范。
9. 活动遮片
【答案】活动遮片较为复杂。摄影师要使用两个或更多遮片为每一格胶片留下特效空间,然后一格一格地让胶片曝光两次,此时还得使用另外的遮片遮住胶片相应的部分,才能获得想要的效果。活动遮片常用于制作划接特效。一条线划过银幕,让一个镜头逐渐消失另一个镜头逐渐呈现。1933年,划接成为时尚,取代了淡入淡出或叠化(另外两种传统的特效技巧)。雷电华的光学印片专家林伍德•邓恩在《飞扬的旋律》和《飞到里约》中创造出了扇形、据齿形以及其他形状等各种精巧的转场过渡。
10.剪辑
【答案】剪辑师要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音,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剪辑规则和一定的叙事规则,以一定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含义明确并且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影片。
11.法斯宾德
【答案】新德国电影最重要的作者,影片主题具有强烈的思辨性、批判性和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感,“绝望”是其风格的标记。70年代后期开始,法斯宾德拍摄了著名的反映德国妇女生活与命运的“德国女性”四部曲:《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洛拉》和《维洛尼卡•福斯
的欲望》等。电影史称这一时期法斯宾德的影片为“好莱坞式的德国影片”,认为法斯宾德将好莱坞电影的戏剧性、娱乐性、观赏性与“新德国电影”题材的民族性、真实性、批判性结合起来,其影片既是感官的、娱乐的,又是思考的、富于教益的和高度风格化的。
12.介入电影
【答案】集体制作与战斗电影在整个I960年代以及1970年代初期,一种致力于具体社会问题和支持激进社会变革的政治介入的电影,即介入电影。
二、简答题
13.新、旧好莱坞在创作方法上的区别。
【答案】(1)60年代末,美国电影制作者的观念在变化,观众的观念也在变化。制作者和观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导演身上,而不是过去的集中在演员身上和类型电影上。1969年,出现了一部极其重要的影片,这就是由丹尼期•霍佩尔拍摄的《逍遥骑士》。
(2)丹尼斯•霍佩尔在这部影片中集编、导、演和制片于一身,这是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低成本制作;没有明星,没有表演痕迹,完全是一些生活中的普通人;摄影灵活,采用自然光效;剪辑随意,节奏变化快;影片台词并不重要,没有一环扣一环的富于因果关系的情节;也不是大团圆的结局。
(3)这部影片几乎在一切方面都与经典时期的好莱坞影片相对峙,几乎使好莱坞在一夜之间淘汰了整整一代编剧、导演及行政管理人员。《逍遥骑士》成为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它引起了美国电影的深刻变化,并导致了某种“自由、浪漫、躁动的暴力情绪和风格”。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过渡时期,新好莱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4.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主要观点。
【答案】意识形态电影批评起于1969年路易•阿尔都塞发表的《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文中指出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1970年让一路易•博德里的《电影:电影基本装置的意识形态效果》和让一路易•柯莫里的《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意识形态电影理论的确立。
(1)意识形态电影批评强调电影批评的首要任务是揭穿电影被掩盖的意识形态性。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因此从电影的生产机制、电影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来说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2)《电影手册》中强调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任务,就是破除电影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共谋”。
(3)批评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否点电影的“真实性”。电影领域里的意识形态批评旨在从文本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动力关系中寻找颠覆电影与“现实”或“主导意识形态”的途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