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835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概论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多媒体技术
【答案】多媒体技术是指能够同时捕捉、处理、编辑、存储和播放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2. 误差
【答案】误差反映了数据与真实值或者大家公认的真值之间的差异,它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准确性的表达方式。
3. 地图投影
【答案】地图投影是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映射到平面上的方法。
4. XML
【答案】可扩展标记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子集,是一种用于标记电子文件使其具有结构性的标记语言。在电子计算机中,标记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的信息比如文章等。它可以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是一种允许用户对自己的标记语言进行定义的源语言。
5. 空间数据结构
【答案】空间数据结构是指适合于计算机系统存储、管理和处理的地学图形的逻辑结构,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
6. 电子地图
【答案】当纸地图经过计算机图形图像系统光-电转换量化为点阵数字图像,经图像处理和曲线矢量化,或者直接进行手扶跟踪数字化后,生成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显示、修改、标注、漫游、计算、管理和打印的矢量地图数据文件,这种与纸地图相对应的计算机数据文件称为矢量化电子地图。
7. 面向对象数据库
【答案】面向对象数据库是指无论怎样复杂的事例都可以准确地由一个对象表示,这个对象是一个包含数据集和操作集的实体。
8. 空间数据库重组织
【答案】空间数据库重组织指在不改变空间数据库原来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的前提下,改变数据的存储位置,将数据予以重新组织和存放。
9. 地籍
【答案】地籍是指国家为了一定的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图簿册。
10.可视性分析
【答案】传统意义上的“可视”是强调视觉上的通达性,即从一个或多个位置所能看到的范围或可见程度。其实,更为一般的情况是不仅是视线可达,还包括非视线的可达性。因此,将“可视性”内涵界定为两点之间沿特定轨迹的可通达性,则“可视性分析”即为两点之间沿特定轨迹的可通达性分析。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数据和信息?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案】⑴定义
①数据
数据是指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资料,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以及它们能够转换成的数据等形式。
②信息
信息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2)联系和区别
①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
信息由与物理介质有关的数据表达,数据中所包含的意义就是信息。信息是对数据解释、运用与解算,数据即使是经过处理以后的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就本质而言,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②数据是记录下来的某种可以识别的符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可以加以转换,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不会改变。即不随载体的物理设备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③信息可以离开信息系统而独立存在,也可以离开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和阶段而独立存在;而数据的格式往往与计算机系统有关,并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④数据是原始事实,而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⑤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对于同一数据的理解,可得到不同信息。
12.空间分析的步骤。
【答案】空间分析的步骤:
(1)建立分析的目的和标准;
(2)准备空间操作的数据;
(3)进行空间分析操作;
(4)进行表格分析;
(5)结果评价和验证修改;
(6)产生结果图和表格报告。
13.数字地面模型的类型。
【答案】(1)规则格网模型
规则格网通常是正方形,也可以是矩形、三角形等规则格网。规则格网将区域空间切分为规则的格网单元,每个格网单元对应一个数值。数学上可以表示为一个矩阵,在计算机实现中则是一个二维数组。
(2)等高线模型
等高线模型表示高程,高程值的集合是已知的,每一条等高线对应一个已知的高程值,这样一系列等高线集合和他们的高程值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地面高程模型。
(3)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根据区域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点不在顶点上,该点的高程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所以不规则三角网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
(4)层次模型
层次地形模型是一种表达多种不同精度水平的数字高程模型。大多数层次模型是基于不规则三角网模型的,通常不规则三角网的数据点越多精度越高,数据点越少精度越低,但数据点多则要求更多的计算资源。
14.四叉树编码方法。
【答案】四叉树又称四元数或四分数,是最有效的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方式之一,绝大部分图形操作和运算都可以直接在四叉树结构上实现,因此四叉树编码既压缩了数据量,又可大大提高图形操作的效率。
四叉树将整个图像区逐步分解为一系列被单一类型区域内含的方形区域,最小的方形区域为一个栅格单元,分割的原则是,将图像区域划分为四个大小相同的象限,而每个象限又根据一定的规则判断是否继续等分为次一级的四个象限,其终止判据是,不管是哪一层上的象限,只要划分到仅代表一种地物或符合既定要求的少数几种地物时则不再继续划分,否则一直划分到单个栅格像元为止。四叉树通过树状结构记录这种划分,并通过这种四叉树状结构实现查询、修改、量算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