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学
【答案】社学是元、明、清三代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有官立、私立等多种形式,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民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等为内容。明承元制,于洪武八年即1375年下令广为设置,以15岁以下儿童为对象,内容增《御制大浩》、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亦令各直省府州县广设,每乡一所,以通晓文义,品行谨厚者充任社师。
2.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意为改造人们恶的天性而兴起人为的善。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种种情欲,如果放纵人之性,必然会导致暴乱,因此他指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同时荀子又把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他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又指出人
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和经久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3. 制举
【答案】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间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制举考录程序较简单,一般不定期,由皇帝临时决定考试科目,应考者自举或被举到京师,在殿庭直接参加考试,登科者可立即授官。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凸显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十体制的一部分,义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4. 焚书坑儒
,【答案】焚书坑儒是秦代统制文化学术、镇压知识分子的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博士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而废分封之举。丞相李斯予以驳斥,认为古今异治,三代之事不是法。进而建议:史书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所有《诗》、《书》及诸子百家书,一律上交守尉焚毁,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此议获准,于是民间所藏书籍多被付之一炬。次年,有侯生与卢生相与攻击秦始皇,后逃亡,始皇闻之大怒,使御史拿问诸生,将其中犯禁的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及儒士坑于咸阳,并告之天下。后世多认为这是秦代暴政的一条主要罪证。
5. 苏湖教法
【答案】苏湖教法是比宋著名教育家胡缓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历事制度
【答案】历事制度是明朝重要的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即在国子监内,选拔国子监生到京都各衙门历练政事。明统治者为了让这些人熟悉各个机关部门的政事,分派他们去干一些实际的工作,称为“历事”或“习史事”,在历事部门取得的资格或资历就是“实历”。历事生白天在各司练习政务,晚上回监读书休息,将读书学习和做官实践结合起来。换言之,历事制度,就是国子监学生在各部门的实习、见习,它是明初制定的重要人事制度之一,监生“历事”的成绩又往往与被分配官职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监生历事制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实习制度,一方面可补明初官吏之不足,另一方面缩短了监生从学校到任职之间的距离,使监生在入仕之前,基本上具备了处理庶务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尽早发现人才,便于将其中学优才异者遴选进政权机构中去,这就在科举仕进之外,另辟了一条选官任职的途径。通过历事来选拔人才的做法,虽属封建典制,其方法亦有可借鉴之处。
7. 六学二馆
【答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8. 庠序
【答案】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痒相传起源于虞舜时
,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代,一称“米廪”
射的地方。《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对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开办库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9. 不愤不启
【答案】不愤不启是孔子所主张的教学原则之一,即启发诱导原则。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诱导原则,即“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愤与啡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论语集注》说:“J 喷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J 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丘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二、简答题
10.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答案】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是对教育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发展定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使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如下: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常用的集中量数有三种: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描述次数分布中“离中趋势”这一特征的统计量,简称“差异量”。一组数据,若离中趋势小,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大; 反之,若离中趋势大,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小。最常用的差异量有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
(3)地位量数(相对位置量数)
相对位置量数有百分等级与标准分数两种。标准分数,主要指Z 分数。Z 分数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位置的量数。
11.简述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及历史意义。
【答案】战国初年,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确定了一套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其中的科学和技术教育表现出了鲜明的学派特色。
(1)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的自然科学教育思想达到很高造诣,涉及到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力一面:①墨家教科书《墨经》通过朴素的数学名词的定义与界说,表达出丰富的数学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邃的数理哲学思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②《墨经》对力学和机械学规律的探索己相当深入,它对力的定义与现代力学定义有相通之处。③光学是墨子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墨家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基本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
墨子的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思想也有出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器械制造,首先是战争攻防器械,其次是生产器械。
(2)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墨家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墨子首创的科技教育,它包括生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