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谣言和恐慌在社交网络中是怎样传播和扩散的?

【答案】(1)网络谣言的成因与对策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社会谣言则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逢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在新媒体诞生之后,谣言的数量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因此主要分析谣言在网络社区中传播和扩散的成因和对策。

①网络谣言的成因

a. 互联网自身属性因素

互联网自身具有匿名、开放、公平、传播迅速等特性,造谣者只需找到合适的“作案地点”一一人气较旺的社区、网站,即可利用它在短时间内广泛散布谣言。

b. 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猎奇心理、仇官情绪乃至低级趣味,投其所好,制造敏感话题。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

c. 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谣言制造者为达到泻一己之私愤、牟取小正当利益等目的,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谣言,挑起网民公愤、扰乱社会治安、引发民众恐慌。

d. 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网络媒体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信息流动性更大、更快,为追求时效性,往往忽略传统媒体层层把关、严格管控的审查流程。部分网站监管不力,不经查证即引用、转载谣言信息; 部分网站为利益驱动,一心赚取点击率,明知谣言是陷阱仍肆意转载; 部分网站编辑职业素养缺失,审查小力,把关不严,无形之间充当了网络谣言的幕后推手。

e. 传统媒体的不当判断

当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甚至出现传统媒体被网络谣言牵着鼻子走的情况。网络谣言传播期,大众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的介入使得谣言变得具有公信力,一些不接触网络的受众也因此接收到谣言,一些原本对网络谣言持有疑虑的受众也可能因为传统

媒体的介入而放松警惕。

f. 监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的规范总是滞后的。监管部门管理上存在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②网络谣言的对策

网络谣言的传播需具备三要素,即谣言源头、传播途径和受众。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仅凭一方努力是不够的,需网民、网站、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为互联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互联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a. 网络谣言、全球应对

互联网及其新应用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并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对此,各国或出台相关法律、或采取多重措施,全力打击网络谣言这一全球“公害”。

b. 理性和守法是网络言论的底线

作为提供平台服务的网站,也不能轻忽自身的管理责任。这不仅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也是追逐自身商业利益的必由之路。网站不能纯粹为了一时的人气和点击量,而放任蛊惑人心的谣言散布。网民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不能善加利用,最终会让网站辛苦搭建的平台毁于一旦。

(2)网络恐慌的成因与对策

恐慌是人们的一种正常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对于突发事件或者未知事件的不确定。恐慌心理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个人生活常常会伴有困境和危机。个体恐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甚至可以忽略。而群体恐慌心理则会严重影响群体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造成损害。

①群体恐慌的传播和扩散

a. 大众传播的透明与否影响群体恐慌

群体恐慌在正常传播渠道不畅通或者大众传播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传播尤其迅速。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感染,恐慌蔓延。

b. 流言会加速恐慌心理的形成

流言在传播活动中完成,这是指传路不明、传无根据的言论。在有关某一重要事物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人们急于了解真相,得出结论,处十一种恍惚不定、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更加容易恐慌。

c. 群体压力也会加速恐J 慌心理的形成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因此,当群体集体传递着恐慌传闻时,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恐慌。

2. 与客观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有哪些特点?

【答案】与客观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深度报道突破“一事一报”的局限,不是简单地、平面地、就事论事地报道新闻事件,而是深入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挖掘,特别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挖掘,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信息。

(2)深度报道方式摆脱单纯用事实说话、不评述新闻事实的表达方法的限制,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充分运用评述的手段,对新闻事件的思想内涵和隐含的意义进行揭示,帮助受众更深入认识新闻事件。

客观报道方式主张用事实说话,让事实来表现作者的立场和倾向。为增强报道的客观性,这种报道方式反对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进行议论。深度报道方式则不同,它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要充分运用议论的方法,对新闻事件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评述,指出其精华所在。

(3)一些篇幅不长的短新闻、小消息,就是客观报道,而那些篇幅较长的,像《南方周末》上的整版文章,就属于深度报道,这是深度报道中的一个类型,称解释性报道”或是“新闻分析”。另外,深度报道还可以由多篇同主题的文章构成,例如集中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连续报道”,对于一个进展时间较长的事件,通常使用这种方法,不断从新的角度对这个事件的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的报道,达到集中、突出的效果。例如“系列报道”,在报纸编辑学中又称为“同题集中”,意思是把相互关联的事件放在一个版面上,使它们连成一体的报道方式。

3. 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答案】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特征之一,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指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符合客观实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真实是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具体包括:

(1)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

忠实地、客观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而不应“根据希望描写事实”,这又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①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真实无误。事实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它的存在又各具不同的状态。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均须准确无误; 事实中所涉及的数字、数量、引用材料(诸如引文、日记、书信等)必须丝毫不差; 一切细节描写,也必须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②新闻报道概括的事实必须真实。新闻报道中既有具体的事实,也有概括的事实。具体事实要确凿无误,概括的事实也应完全真实,要客观地、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如果说对具体事实要求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合理想象”,也不搞“基本真实’夕,还比较容易做到的话,那么相对说来,做到概括事实的准确无误就要复杂得多。它要求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后客观地在新闻中对其加以“还原”。这种“还原”,既涉及记者本人的态度,还涉及他的认识水平甚至语言表达能力。

(2)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

每条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无误,这仅仅是新闻真实性的一个方面,是对新闻真实最起码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