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619新闻传播基础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民报》
【答案】《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该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从、纪事、译丛等栏目。其报刊宗旨是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其宣传内容主要有: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 大量报道和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1906年,开始与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使其悄然停刊,扩大了革命派的影响。1908年10月,该报因日本政府的刁难被迫休刊。1909年9月,短暂复刊。1910年2月终刊。
2. 表达权
【答案】表达权即人人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的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表达权具体包括言论出版自由,包括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匡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与表达权有关的还有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
3. 《民立报》
【答案】1910年10月11日,由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于右任出任社长,宋教仁、章士钊、张季莺等报界俊秀任编辑。其志还是宣传三民主义。1911年7月,领导长江流域革命斗争的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民立报》成了这个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它又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自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
4. 报业集团
【答案】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指以报纸出版发行为主体目标,形成以报纸出版发行,新闻信息、新闻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按多元化发展原则,向其他行业渗透,从而为报业主体产业服务的组织结构。
这一定义揭示了报业集团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 第二,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媒体和依托报业集团的功能向外延伸,同时拥有数家报刊媒体和相关实业; 第三,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人才实力、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拥有办好报业集团的物质条件,拥有强大的资产实力和相对充裕的资金,并进行新闻资产的管理和经营。
10一珠江模式”
答: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台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各19次,平均每天播发科技和经济信息110条。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即所谓的大板块节日,大部分为直播,使听众能更多地参与节日,大量播出群众来信、讲话录音和点播、提问、发表评论或提出批评意见等。珠江经济台的这套做法称为“珠江模式”,而其精髓在于将听众当做主人,平等地进行交流。
5.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
【答案】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是指他的传世之作一一《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统称,它代表着当时一种新闻文体一一旅行通讯和战地通讯的发展趋势。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长江”名噪一时,《大公报》也销数陡增。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6. 《清议报》
【答案】《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主编为梁启超。《清议报》的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集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100册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7. 《共产党》月刊
【答案】《共产党》月刊是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1920年11月7日创刊,李达主编。秘密出版,不标明编辑、印刷、发行的地点,也不署真名。《共产党》月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宣传:①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特别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②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论证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主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③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共产党》月刊至1921年7月止,共出6期。
8. 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答案】“喉舌”功能说是说明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作用的比喻。主要指报刊是党、政府、人
民或读者的耳目,既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又发挥检测环境的功能,同时还能引导舆论。这一形象性提法来自西方。(1)在我国最早提出喉舌观的是梁启超,他在此马克思观的基础上,提出“耳目”论观点的。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消息不通则陋。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若无报纸,则比邻之事不知,是“有耳目而无耳目”; 上下之情不通,“则有而无也”; 无耳目,无,是为废疾; 所以要维新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就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2)1929年《党的生活》出版启事中说:“《党的生活》与其他刊物的区别,不仅在于要讨论党内的问题,更在于它是一般党员的喉舌。" (3)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致读者》中说:“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9月22日社论《党与党报》中说:“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
9. 《晋察冀日报》
【答案】《晋察冀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创刊,初名《抗敌报》,1940年11月7日改名《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是邓拓。该报于1948年6月14日终刊,是晋察冀边区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敌人残酷的“围攻”、“扫荡”中,始终坚持出版,为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新闻工作骨干,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晋察冀日报》终刊后,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改组为华北《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前身。
10.《澳门新闻纸》
【答案】所谓《澳门新闻纸》,只是外报的译文汇编,属参考资料性质,不是正式出版物,更不是定期刊物。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查禁鸦片时,注重收集“夷情”资料,聘请数名译员,专译外文报纸。为便于阅读与保存,将译稿装订成册,题名《澳门新闻纸》,稿件主要译自两家英文报纸:《广东纪录报》和《广州周报》,也有少数是译自其他报刊,如英文《中国丛报》。译稿的主要内容是禁烟、抗英斗争的新闻与评论,还有一些介绍西方国家情况和科学技术知识的。
11.中俄通讯社
【答案】中俄通讯社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1920年7月在上海创立,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5日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斋。中俄社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和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文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 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中俄社成为它领导的机构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以华俄社的名义发稿,到1925年停止工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