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要素市场
【答案】要素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简称,是指从事商品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条件的交易市场。主要由生产资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类构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商品市场日益完善,市场功能日趋扩大。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房地产等渐渐地在市场上交易,并由此发展成了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这些要素市场构成的统一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1944年7月,联合国的44个代表国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旨在稳定国际金融、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这一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有四点内容:
(1)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确立了国际储备资产。
(3)协助会员国调整国际收支,
(4)取消正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具体包括:
①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美国政府承担各成员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所持有的美元按此固定比价无限制地兑换黄金的义务。
②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规定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市场汇率的波动只能在这一比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如果波动幅度超过这个范围,各国政府有义务干预市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个矛盾导致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完全崩溃。
3. 社会总产出
【答案】社会总产出是指社会生产的总成果,也称作社会总产品。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
(如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社会总生产。社会总生产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周而复始、不断地运行和发展,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按社会生产成果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相应地,生产社会总产品的部门可分为两大部门: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称为物质生产部门(包括物质性服务,即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维修、运输和分配有关的服务); 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称为非物质生产部门。
分析社会总产出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总量即其价值构成,可用系列总量指标来衡量,如GDP.GNP , NI 等。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其生产门类划分和创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4. 两大部类
【答案】两大部类是指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第T 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TT 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要使社会再生产小断继续,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比例是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部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数量比例关系。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两大部类产品的平衡交换。尽管两大部类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不同,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可以使它们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上相互得到补偿和实现,从而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这种交换的基础是两大部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两大部类产品的协调增长。即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品的优先增长不能脱离第二部类产品的增长,第二部类产品的增长也不能不顾第一部类产品增长的实际需要,两大部类产品的增长必须保持协调。两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是任何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规律。
5. 经济增长
【答案】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 的增长描述了‘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
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6. 交换价值
【答案】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不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7. 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表现为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是:
(1)在法律地位上,公司是企业法人。一方面,公司是独立于其出资者之外的法人实体。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则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另一方面,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按照市场需求,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在法律责任上,股东与公司具有不同的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3)在内部管理制度下,公司实行法人治理结构。
8. 交换价值
【答案】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小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二、辨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