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617传播学理论与中外广告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框架

【答案】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新闻框架”(newsframe )的学术概念。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即所谓“打包,’)。

2. 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

【答案】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一个社区或国家的人口)的研究。如果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调查,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结论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抽样调查法比对所有人口进行的普查花费少。

3. 噪音

【答案】噪音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载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在引入到传播学研究中后,它指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以及传达、反馈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干扰的障碍因素。噪音的概念最早由香农提出,后由德弗勒做了进一步扩展。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

4. 全球传播

【答案】全球传播(globalcommunication )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②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③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⑤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5. 斯塔尔报告

【答案】《斯塔尔报告》是指美国国会经过研讨对外公布的克林顿白宫性丑闻事件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地描述了美国总统和白宫实习生之间的性丑闻。特检官随后介入事件调查,使本案获得了迅速的进展。1月12日,实习生莱温斯基的好友特里普所交出17卷录有关于莱温斯基谈与克林顿关系及总统要其撒谎的录音带。在联邦调查局的安排下,身上戴有声音设备的特里普与莱温斯基在弗吉尼亚州一间酒店中进行了有意义的会面。这次会面的照片、录音带已成为游说莱温斯基与警方合作、提供克林顿要其撒谎的证词的有力武器。报告发布之后,克林顿向国会提交了辞职报告。

6. 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十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二、简答题

7. 简要回答“知沟”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1)该假说的基本观点: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沟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即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己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沟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沟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知识沟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3)信息沟差和经济沟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

8. 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

【答案】(1)第三人效果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fect ),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二人效果的作用》中提出。他认为第二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果,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而言,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即第三人。

②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如在网络游戏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因其对网游爱好和喜爱的程度,忽视了网游本身的暴力因素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受众认为自身所遭受的网游暴力干扰要远小于网游暴力对于其他玩家的影响,而网游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正是利用了此种第三人效果来获取暴利。

(2)“第一人效果”

“第一人效果”是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闻学界研究热点,西方对此研究较多,但是近几年中国学界较少有关与此方面的著作。

①含义

“第一人效果”又被称为“反第三人效果”,它是指当受众接受符合社会期待、能够引起人们正面感情的信息时,倾向于认为此类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

②“第一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公益广告会改变人们自觉的行为。关于乘坐地铁电梯时应该“左行右站”,手扶电梯等,在看过此公益广告的人中,大部分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从而自觉的遵守这一准则。

关于第一人效果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同时,鉴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目前第一人效果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一步的从理论到现实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究。

9. 结合现实情况,说明大众媒介在怎样影响现代人的生活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答案】(1)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这种状况其实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接触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2)大众传播之所以会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