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浙江大学政治经济学(甲)2000答案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摘要

答案部分

浙江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

编号:505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 必要产品: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及其家属的正常消费支出,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支出。必要产品用于生产者自身再生产,制造必要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必要产品价值,简称必要价值,又称劳动力价值。与之对应的概念是剩余产品。制造剩余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剩余产品价值,简称剩余价值。必要产品是必要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必要产品,就没有必要价值,同样剩余产品是剩余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剩余产品,就谈不上剩余价值。

2. 商业信用:指非金融性企业之间所发生的信用,也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中最常用的一种筹资方式。通常表现为以赊账方式向其他单位购买其所需要的材料物资,形成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同时增加,反映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上,即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商业承兑汇票等。应付账款是由赊销商品形成的最典型、最常见的商业信用形式,其成本的计算可根据是否提供现金折扣和是否享受现金折扣来决定。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点在于其易得性,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商业信用是一种连续性的融资方式。企业不需办理筹资手续,就可取得商业信用。如果企业不放弃现金折扣,则利用商业信用融资没有资金成本;与银行借贷相比,商业信用融资的限制条件较少。商业信用筹资的缺点在于,与其他短期筹资方式相比,商业信用筹资的使用期限较短,数额也受到交易规模的限制,如果企业放弃现金折扣,则商业信用筹资的成本很高。

3. 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4. 经济体制: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决定着一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它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经济体制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还是生

产力的组织形式。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两个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人力资本:指投入者为了产生超过投入价值的新增价值,对劳动者健康、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改善进行投入所形成的价值。这种新增价值为投入者所占有和支配。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资本的特点:(1)独占性。物质资本的产权可以变更,而人力资本则不能。即使企业拥有和占有人力资本,也不是通过物权实现的,而是通过特殊的交易实现的。(2)可变性。物质资本的价格一般来说是固定的,他们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受客观供求关系影响。而人的劳动能力,除了上述之外,还受到人的主观状态的影响。(3)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能力,而劳动能力具有不断专门化的趋向,社会分工越发展,生产力水平越高,对劳动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就不断增强。

6.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