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853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IS 曲线和LM 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 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答案】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 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 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 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 曲线,会导致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考虑到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 、LM 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地向右移动,则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如图所示。

图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图中,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 点,收入为y 0,利率为r 0。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 右移,通过IS 曲线右移使收入增加,利率上升。与此同时,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 右

,移同等幅度,从而使利率下降至r 0以抵消IS 曲线右移所引起的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

使国民收入更进一步向右移动至y*。这样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

,一不变。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相机抉择)

,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 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

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2. 为什么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而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计入GDP'?

【答案】现代社会经济是市场经济,因此,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里创造了多少财富,只能用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来度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收入和支出法来计量GDP 。非市场经济活动是无法包括到收入和支出的范围中来的,例如,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地下经济活动等都没有经过市场交易,既不能反映出人们的收入,也不能反映出人们的支出,因此,无法计入GDP 。

3. 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统计中存在着哪些不足?

【答案】GDP 是现代国际社会用来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指标。虽然GDP 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GDP 在统计中存在以下不足:

(1)GDP 不能全面地反映总体经济活动,一些经济活动没被计入GDP

①国内生产总值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交易价格计算的,因此非市场交易活动无法被计入。自给性的生产与劳务(例如家务活)就不在GDP 统计范围之内,非法经济活动没有被计入GDP 。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非法经济活动,如黑市交易等。

(2)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人类行为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福利。GDP 反映了总产量水平及其变化。但是人们所得到的福利却不一定和总产量同方向变化。如产量的增加有可能伴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减少,闲暇所带来的福利就会减少。

(3)GDP 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

GDP 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有些数据是根据人们的申报得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申报时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此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具体的政策规定不同,故统计出来的GDP 并非基于同样的标准。

鉴于GDP 指标在反映福利方面的卜述局限性或缺陷,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对GDP 指标的统计项目进行调整。提出调整的三类指标:加上闲暇、加上地下经济、减去环境破坏。

4. 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需求的影响有何区别?

【答案】总支出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收基数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增加量,反之亦然。这个倍数就是税收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即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及总支出。并且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是一样大的。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同方向的,但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二、论述题

5. 解释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与交易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与交易理论之间的联系

两种理论的联系为:①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与交易理论都考虑了货币及其他不同的生息资产,都涉及资产组合; ②这两种理论都运用了资产的流动性假设; ③这两种理论都形成了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补充,完善了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与交易理论之间的区别

①两种理论所强调的货币的职能不同。

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作用; 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强调货币作为媒介的作用。

②两种理论认为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同。

资产组合理论关键的观点是货币提供了不同于其他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的组合。特别是货币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名义的)收益,而股票与债券的价格会上升或下降。该理论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货币和家庭可以持有的各种非货币资产所提供的风险与收益。此外,货币需求还应该取决于总财富,因为财富衡量了可以配置于货币和其他资产的资产组合的规模。货币需求函数写为:

e e ,其中r s 为预期的股票实际收益,r b 为预期的债券实际收益, π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而W 为实际财富。r s 或r b 的提高减少了货币需求,因为其他资产变得更有吸引力。π的上升也减少了货币需求,因为货币变得更为缺乏吸引力。W 的的增加提高了货币需求,因为更多的财富意味着更大数量的资产组合。

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强调,货币是一种被支配资产,并强调人们持有货币而不是其他资产,是为了进行购买。认为货币的需求取决予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收益,持有货币的成本是只能赚取低收益率,而收益是使交易更方便。因此,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与收入成正比。

6. 试述对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的评价。

【答案】(1)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即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以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增加; 一国供给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1倍,购买力也同时增加1倍。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是:总需求总是且必定是等于总供给,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它只是否定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2)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

,而是“需求会创造出自己的供给”,这便是凯恩斯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以至于充分就业均衡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特例。

(3)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自发地创造需求,而凯恩斯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相应地,两者的政策主张也不同。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的问题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在政策主张上,萨伊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顶,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