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801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若要增加生产者的销售收入,对粮食、食油一类的商品,和对黄金手饰、高级音响一类的商品分别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方法?
【答案】若要增加生产者的销售收入,对粮食、食油一类缺乏弹性的商品应该采取提价的方法,而对黄金手饰、高级音响一类富有弹性的商品应该采取降价的方法。分析如下: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提供该商品的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其原因在于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即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 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其原因在于厂商提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减少率小于价格的上涨率,即价格上涨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必定大于需求量减少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
因此,诸如粮食、食油一类生活必需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为了增加生产者的销售收入,应该采取提价的办法; 相反,黄金手饰、高级音响这类高档消费品,由于其需求富有弹性,为了增加生产者的销售收入,则应采取降价的办法。
2. 说明规模报酬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异同。
【答案】(1)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
规模报酬递减是指在所有要素同时等量变动时,产量的变动幅度小于要素变动幅度。比如说劳动、资本等都同时增加1倍,总产量增加小于1倍。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在产量达到某点以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会引起该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2)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联系
规模报酬和边际收益均是考察厂商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时产量变动的情况,厂商在短期内应该按照边际收益规律来安排生产要素投入及产出量,而在长期规划时需要参照规模报酬规律对生产规模进行规划。所以二者均是厂商生产决策时应遵循的规律。
(3)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区别
从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可以看出,边际收益递减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而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即研究的是长期。
边际收益递减不是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规模收益递减却小是必然的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规模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3. 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答案】(1)公地的悲剧于1968年由英国哈丁教授在《公地的悲剧》一文中首先提出。他说,作为理性人,每个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 二是加重草地的负担,并有可能使草地过度放牧。经过思考,牧羊者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于是他便会因羊只的增加而收益增多。看到有利可图,许多牧羊者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的悲剧”的典型例子。
(2)公地的悲剧的成因在十缺乏约束的条件,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这就是“公地的悲剧”。“公地的悲剧”的发生,人性的自私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公地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公地的悲剧”并非绝对地不可避免。
(3)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从中得到的边际社会收益。当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时,公共资源就得到有效利用。要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采用以下三种主要方法:产权、配额和个人可转让配额。
4.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由于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所以,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而言,每一个买者的需求量和每一个卖者的供给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在这样的市场中,每一个消费者或每一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的控制力量,他们每一个人都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
由于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单个厂商既不会单独提价,也不会单独降价。
(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所有资源可以在各厂商之间和各行业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不存在任何障碍。这样,任何一种资源都可以及时地投向能获得最大利润的生产,并及时地从亏损的生产中退出。
(4)信息是完全的
信息的完全性即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完全的信息,作出自己的最优的经济决策,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且,由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知道既定的市场价格,也就排除了由于信息不通畅而可能导致的一个市场同时
按照不同的价格进行交易的情况。
符合以上四个假定条件的市场被称为完全竞争市场。可以看出,理论分析中所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真正符合以上四个条件的市场是不存在的。通常情况下,将一此农产品市场,如大米市场、小麦市场等,看成是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
5. 设两个消费者a 和b 消费两种产品x 和y 。消费者a 的效用函数为,消费者b 的无差异曲线。试说明交换的契约曲线的倾斜方向。
,消费者b 的边际替代率为
。由此可进行如下推论:
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沿着交换的契约曲线,x a 和y a 同时增加,这意味着,交换的契约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6. 基数效用论是怎样解释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答案】基数效用论者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该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解释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的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高; 反之,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小,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的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低。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相应地,消费者为购买这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也是越来越低的。
进一步地,联系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进行分析,考虑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的情况,那么,上述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写为:MU i /Pi =λ(i=1, 2, 3, ……)。它表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该是使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该式还意味着:由于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来说,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边际效用MU 是递减的。于是,为了保证均衡条件的实现,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乳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价格P 必然同比例于MU 的递减而递减。
就这样,基数效用论者在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定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推导出了消费者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同时,解释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而且说明了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的商品的价格一需求量组合点。
7. 试评价完全竟争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答案】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都等于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答案】消费者a 的边际替代率可以写为于是,交换帕累托最有条件为,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