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81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经济学中所称的“自动稳定器”及其对经济波动的作用。
【答案】(1)自动稳定器的含义
,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自动稳定器又称为“内在稳定器”
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仟何行动。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以及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2)自动稳定器对经济波动的作用
财政制度的这种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由下列情况来体现并发挥作用:
①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经济繁荣时情况则相反。税收这种因经济变动而自动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动性和伸缩性是一种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因素。
②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2. 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中,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人均产值或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也不一定意味着发展。20世纪60~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即使在经济增长速度很高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并
没有取得社会经济的普遍进步,反而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的现象。
虽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但经济增长一般是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理论则专门研究一个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因而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3. 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利率理论,其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利息是在一定的时期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应得到的报酬,而不是古典利率理论所讲的利息是对节欲、等待或推迟消费的报酬。“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起因于只种主要的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前两个动机可以统称为交易性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几是收入Y 的递增函数,交易性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记为; 而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L 2则是利率r 的反函数,投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所共同决定的,即货币供求相等决定了利率的水平。同时,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时,有价证券的价格很高,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此时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为水平线,增加货币的供给,人们只会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并不能对投资和经济增长水平造成影响,出现“流动偏好陷阱”。
4. 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答案】不能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分析如下: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
性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记为L 2=L2(r )。从而总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达为:
,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业”
因此,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5. 财政政策效果与IS 和LM 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答案】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从IS-LM 模型来看,财政政策效果是通过IS 曲线的变动,与LM 曲线形成新的均衡收入来体现的。因而,财政政策的效果受到IS 曲线和LM 曲线的形状影响,而其形状取决于利率。
(1)当LM 曲线不变时,IS 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大,即IS 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则较小。
IS 曲线的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决定,IS 曲线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越敏感。当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利率会上升,进而被挤占的私人投资会很大,挤出效应明显,从而国民收入增加就越少,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2)当IS 曲线不变时,LM 曲线的斜率越大,即LM 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较大。
LM 曲线斜率越大,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会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就较大,结果国民收入增加得较少,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6. 请简述中央银行购买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对该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答案】(1)中央银行购买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措弥补财政赤字资金而发行的支付利息的国库券或债券。这些被初次卖出的债券在普通居民、厂商、银行、养老基金等单位中反复不断地被买卖。中央银行可参加这种交易,在这种交易中扩大和收缩货币供给。
(2)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会以两种方式增加:
①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出支票,债券出售者将该支票
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将支票交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银行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
②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可以直接按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体系中的准备金存款,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需要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准备金会减少,信贷能力提高,这就意味着货币供给量在货币乘数效应下成倍地增加。
二、论述题
7. 简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关系问题上观点的主要差异。
【答案】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始于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对1861--1957年间英国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后被经济学家用通货膨胀率代之)之间的统计关系的研究。通过这项研究,菲利普斯发现,货币工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