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616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控制研究”
【答案】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studies )a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①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②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2. 群体意识
【答案】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3. 人内传播
【答案】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 ),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儿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①感觉; ②知觉; ③表象:④概念:⑤判断:⑥推理。此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4.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这一概念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
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技术、消费者和产业背景共同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5. 抽样
【答案】抽样是指一种以概率论为基础,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估计和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抽样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针对调查对象的性质、研究目的和工作条件的不同随机抽样通常采取四种形式:①简单随机抽样一一按总体原有状况,不加任何限制,保证各个单位以及单位的各种组合都同等可能被抽到; ②等距抽样一一在己排有一定顺序的总体单位中,每隔一定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观察; ③分类抽样一一根据事先了解将总体单位预先分类,使各类之内的单位性质尽量接近,从每类之内按一定比例随机抽选调查单位,共同组成样本; ④整群抽样一一以包含若干调查单位的群作为抽样单位进行抽选。
6. 传播学经验学派
【答案】传播学经验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一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被称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二、简答题
7. 符号意义的语义学、逻辑学、符号学分类分别有哪些?
【答案】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符号具有的特定的意义称为符号的意义。符号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 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一般而言,明示性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暗示性意义较容易发生变化。明示性意义是某种文化环境中多数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和有着共同理解的意义,暗示性意义中既有多数成员共同使用的,也有特定个人或少数人基于自己的联想而在小范围内使用的,因此,对它的理解也未必一致。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
涵。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确定外延和内涵,是为事物的概念下定义的两种基本方法。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力一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另一力一面,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所以,在这种分类法中暗示性意义、比喻、引申等并不包含在其中。
8. 请简述李普曼的《舆论学》一书的主要观点。
【答案】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论家,他于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被看作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该书的主要观点如下:
(1)刻板成见
“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在李普曼看来,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而言,外部世界己经过于辽阔而无法把握了。人们每天忙于生存或是其他地方事务,没有过多精力来亲自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因此,人们通常抱着一种固定的看法来便捷地看待外部世界。这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头脑中未受到挑战的画面来构想遥远复杂的外部世界。因此,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以及把握这个世界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它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根植在我们思想与感情中的观念。
(2)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①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②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假环境),③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
(3)议程设置在《舆论学》中的体现
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舆论学》。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人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人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指出,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问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