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检验科住院医师题库>肾脏内科题库

问题:

[单选] 毛细血管基底膜可形成钉状突起,见于()

A .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 .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C .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
D .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E .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根据传染源的不同黑热病可有不同传染源类型,正确的有() 鼠源型。 犬源型。 人源型。 自然疫源型。 野生动物源型。 贫血按病因和发病机理分为() 造血物质缺乏和红细胞破坏过多。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和造血物质缺乏。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和红细胞破坏过多。 失血性贫血和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哪项不是慢性放射病的特点()。 发病慢。 病程长。 症状少。 体征少。 易感染。 患者,男性,24岁,右下第一、二磨牙间牙龈肿痛1周,检查未见其他部位牙龈色、形、质改变,右下第一、二磨牙有食物嵌塞。应做的进一步检查如下,除了() A.右下第一、二磨牙接触关系。 右下第一、二磨牙牙冠外形。 是否存在不良修复体或充填体。 对颌牙齿情况。 咬合力量的测定。 2天女婴,第一胎,足月顺产,出生18小时发现皮肤黄染,吃奶好。体检:反应好,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肝肋下2cm,子血型"B",母血型"O",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最可能的诊断为() 新生儿肝炎。 败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病。 新生儿Rh溶血病。 胆道闭锁。 毛细血管基底膜可形成钉状突起,见于()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为双肾肿大,颜色苍白,有“大白肾”之称。光镜检查早期肾小球基本正常,之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电镜观察显示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基膜与上皮之间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沉积物之间基膜样物质增多,形成钉状突起,形如梳齿。钉突向沉积物表面延伸并将其覆盖,使基膜明显增厚,其中沉积物逐渐溶解吸收,形成虫蚀样空隙,增厚的基膜使毛细血管腔缩小,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因此毛细血管基底膜可形成钉状突起,见于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