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2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9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17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29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37
一、名词解释
1. 历史唯心主义
【答案】历史唯心主义是指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2. 系统方法
【答案】系统方法是指对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察,并在动态中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最优化是系统方法的目的。
3. 形式
【答案】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4. 科学技术
【答案】科学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科学是指知识的理论体系; 技术则表现为方法、工艺和能力。科学技术是通过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达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产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5. 唯物主义
【答案】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 异化劳动
【答案】“异化”原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①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 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使劳动变成外在于人的东西,人
在劳动中否定自己,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受折磨; 劳动是被迫的,且劳动属于别人。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③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④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7. 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不仅同一事物中的各个矛盾是不平衡的,而且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在事物内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力一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朴素唯物主义是指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二、简答题
9. 如何正确把握“度”的概念?
【答案】(1)“度”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2)正确地把握“度”的意义
①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笼统的,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质的阶段。由质进到量,对事物的认识就较清晰一些。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②坚持适度原则,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时,人的自觉活动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出度的范围。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的有:“注意分寸”、“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
10.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案】在认识论上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是对立的。
(1)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物主义反映论都坚持可知论,肯定人能正确反映世界。彻底的唯心主义坚持的可知论与唯物主义可知论有原则的区别。在这些唯心主义者看来,世界本质上是精神,精神认识世界,即精神的自我认识。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不可知论并不直接否认主体之外的客
观世界,但它回避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例如:英国哲学家休漠认为,人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能知道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它可以引起人们的感觉,但是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3)不可知论怀疑人的认识能力,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所以一直受到旧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的批判。但是他们对不可知论的批判都是不深刻的,没有对不可知论做出令人信服的驳斥。只有马克思主义运用实践的观点才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实践之所以成为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实践的成功能证明我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世界上只存在现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11.如何正确认识事物的“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正确认识事物的“量”包括:
(1)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事物的量的增加和减少,不会改变事物的质。尽管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也是不能分开的。没有任何量的规定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量; 离开一定具体事物的所谓纯粹的量,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仟何量都是一定事物的量。
(2)事物的量也是多方面的,人们依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考察事物一定方面的量。
12.现实的东西就是现存的东西吗?
【答案】(1)现实性
现实性(或现实)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2)现实和现存的东西的区别
①现实的东西不仅是现存的,而且是合乎必然性的。一个事物,只要它合乎发展的必然性,迟早会变成现实。现实不仅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而且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
②现存的东西未必都是现实的,那种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就不是现实的。例如:由于历史的和当代的种种原因,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封建残余的因素。它们虽然是现存的,但早已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依据,因此决不是现实的,而是应当消除的东西。
1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政治立场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