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小人有母,旨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中“羹”的意思是___。
【答案】肉汤
【解析】上古的“羹”一般指带汁的肉,到战国时期指调和五味的汤。
2. 许慎提出的“六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四书是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而____和____则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孽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答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专注、假借
【解析】“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假借是六书中的造字法之一,它通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称为假借字;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指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它与象形的主要分别在于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
3. ____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
【答案】平仄
【解析】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在于,近体诗讲究严格的平仄规律,一般要求押平韵,且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这也就形成了近体诗独特的韵律美。
4. 《助字辨略》是一部___词典,作者是清人___。
【答案】古籍虚词; 刘淇
【解析】《助字辨略》是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清代刘淇所著。
5. “孔廟四配”是孟子、顏子、___、___。
【答案】孔伋、曾参。
【解析】四配是孔庙受奉祀的人物中,仅次于孔子,又称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依次为:孔子像东为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西为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早在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南宗衢州孔庙开始以四配附祀。曲阜孔庙则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才开始以四配附祀,并沿习至今。
二、分析题
6.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或通假字,然后写出相应的今字或本字,并解释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2)诸将皆莫言,详应曰:“诺。”(《史记·淮阴侯列传》)
(3)不务出此,而天下己集,乃谋畔逆。(《史记·淮阴侯列传》)
(4)孤不自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5)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荀子·臣道》)
(6)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孟子·滕文公上》)
(7)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周易·系辞下》)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陶潜《饮酒》)
【答案】(1)藉:通假字,“籍”通“借”,暂时把自己的财物给别人使用。
(2)详:通假字,“详”通“佯”,假装。
(3)畔:通假字,“畔”通“叛”,反叛。
(4)信:通假字,“信”通“伸”,伸张。
(5)垂:通假字,“垂”通“陲”,边陲,边疆。
(6)贾:古今字,“贾”后写作“价”。价格。
(7)信:通假字,“信”通“伸”,伸展。
(8)辨:通假字,“辨”通“辩”,辩解,申辩。
7. 說明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指出活用的詞,活用的種類),並把全句譯成現代漢語。
(1)晉靈公不君。
(2)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3)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4)晉侯飲趙盾酒。
(5)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答案】(1)晉靈公不君。
①活用的词:君。
②活用的种类:名词活作动词。
③全句翻译:晋灵公不行君道。
(2)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①活用的词:来。
②活用的种类: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全句翻译: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服,那么就应该修缮文教是他们来(归附)。
(3)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①活用的词:贱。
②活用的种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全句翻译:(孟尝君的)左右为他办事的人都以为孟尝君认为玛谖很卑贱(看不起冯谖),于是给他吃很粗恶地东西。
(4)晉侯飲趙盾酒。
①活用的词:饮。
②活用的种类: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全句翻译:今后赐给赵盾酒喝。
(5)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①活用的词:夫人。
②活用的种类: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全句翻译:(国君)把她看做夫人,我能不把她看做夫人吗?
8. 请指出以下汉字的形体构造各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
【答案】(1)的:形声。从白,勺声。
(2)碧:形声。从玉,从石,白声
(3)鹿:象形。
(4)看:会意。从手下目。
(5)臭:会意。从犬,从自(鼻)。
(6)爨:会意。
(7)寸:指事。小篆字形,从又,从一
(8)会意。从宀从口。
(9)荆:形声。从艸,刑声。
(10)亦:指事。
9. 说明以下句子各包含什么样的句法特点。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
(2)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
(4)圣人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