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847旅游学综合之旅游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述题

1. 在干预旅游发展方面,政府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答案】政府对旅游发展进行干预的常用手段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于管理或影响旅游需求,另一类用于管理或影响旅游供给。

(1)需求管理

在影响和控制旅游需求方面,目的地政府常用的手段主要包括:

①旅游目的地的对外促销与宣传。目的地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通过控制对外促销宣传的力度,去刺激或抑制来访旅游需求;

②控制游客进入量。这一手段既可应用于抑制来访游客的数量,也可用于对己经到访的游客进行分流;

③通过控制价格去影响需求;

④通过为到访游客提供信息服务行使需求管理。

(2)供给管理

基于国际经验,旅游目的地政府在控制和影响旅游供给方面的常用手段主要包括:

①控制土地的用途。这是目的地政府用于控制旅游供给的最基本的方法;

②行使建筑物管制。这一手段经常用以配合用地控制;

③市场管制。目的地政府可通过立法手段对旅游业的市场行为进行管制和规范;

④实行特别征税。有些国家或地区通过征收旅游税影响和控制旅游供给;

⑤实行投资鼓励政策。为了鼓励发展旅游业,很多目的地政府都对有关开发项目的投资者实行这样或那样的鼓励政策。

2. 试析旅游业的性质。

【答案】旅游业只是国家旅游事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与旅游事业的区别在于,旅游事业不一定是以发展经济为目的,而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旅游经济。

(1)虽然旅游业的发展有可能也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带来影响,但所有这些非经济性影响都是因旅游业而派生的结果。

(2)虽然旅游业的经营会将某些社会、文化或环境事物作为其产品素材,但对这些素材的使用只不过是旅游产品的生产特点。所有这些派生结果或生产特点都不能改变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的营利性质。

旅游业是旅游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并需要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因此,我国明确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其列为文化事业。一切都说明,旅游业的

根本性质在于它是一项经济性产业。

3. 简述二战后团体包价旅游迅速普及的原因。

【答案】团体包价旅游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的原因主要有:

(1)从需求方面来看,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省心省力:一切皆由旅行社负责计划和安排。

②安全感强:在旅行社人员带领下,以集体方式开展活动。

③省钱:由于旅行社在组织包价旅游产品时是成批量地购买旅馆床位、交通客票以及其他各种旅游服务,因而在价格上享有优惠折扣。与之相比,旅游消费者自己安排的同一旅游线路和活动内容通常都会昂贵许多。

(2)从供给方面来看,团体包价旅游的流行则主要是由于这一产品形式有利于实行批量生产,从而有利于旅行社扩大经营规模。

①评定某一饭店的等级时,通常涉及考核其“硬件,,和“软件”多项指标。其中主要的考核内容包括:

a. 设施和设备的档次和健全程度;

b. 服务项目的健全程度和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c. 顾客的满意率和满意程度;

d. 社会印象。

有些地方在评定饭店的等级时,还会考核其每年支出的维修费用。

②饭店等级评定工作的实施原则一般包括:

a. 参加等级评定的饭店必须要有一年以上的营业历史;

b. 等级的评定需经多次调查之后才能确定;

c. 饭店等级的高低通常不受规模大小的限制;

d. 评定后的等级并非永久不变,根据日后情况,可升可降。

二、论述题

4. 你认为应如何保护旅游资源?

【答案】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可分为被动式保护和主动式保护两种。这种消极保护与积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际卜也就是“治”与“防”的关系。显然,对旅游资源实施保护的具体原则应当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手段,强化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1)针对自然作用的危害

①对于因自然作用的原因而可能带来的危害,旅游资源管理者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预防。例如,西安己将秦俑坑和半坡遗址等古迹辟为室内展览馆,以减小自然风化作用的影响。

②对于容易遭受鸟类危害的古建筑,在有关部位架设防鸟的隔离网罩等做法也都是积极防护的成功尝试。

③对于因条件限制不易采取类似措施的旅游资源,则应经常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治理。

(2)针对旅游者方面的原因

①加强该地的旅游规划工作,充分估计接待能力饱和将会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影响。一旦出现“人满为患”这种接待量超负荷的情况,便应采取要么提高价格、要么设法将游客引流分散至其他参观点、要么控制来访游客进入数量等选择措施,因为在这种时候,对旅游资源的安全威胁最人。

②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及珍稀动植物等旅游吸引物,应架设隔离装置,避免游客触摸攀爬。对违反规定的参观者要予以制止,并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给以罚款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3)针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业方面的原因

对于因当地居民和旅游业者的行为失当而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除应加强对保护旅游资源的宣传工作外,还应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

由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效用的特点,人们不宜指望能制定一套专门而全面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在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无论是治理因自然作用原因而对旅游资源造成的危害,还是因人为原因而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关键是要分派和落实有关保护工作的责任。如何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将是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实现成功的关键。

5. 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 为什么?

【答案】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原因是:

(1)综观世界各地的旅游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进而来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宜因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溯源于古代的旅行活动,便将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等同于现今意义的旅游活动。

(2)由十物质基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范围的制约,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在这一时期中,人类确实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其特点主要是:

①所有这些迁移活动都是迫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发生,因而具有被迫性的特点;

②所有这些迁移活动的发生都是出于谋求生存的需要,因而具有求生性的特点。这类迫于生存需要而远走他乡的迁移活动,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

(3)在原始社会的旱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