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以山西各地(西安、长安、富平)的金毛弓背蚁Camponotus tonkinus Stntschi 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行为生态学、生物学、行为类型与分工、亲系识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其结果如下: 一 行为生态学与生物学 对金毛弓背蚁的巢穴结构、工蚁头宽频数分布及巢外活动节律作了系统的观察和分析。发现金毛弓背蚁的地下巢穴极为复杂,有纵横交错的通道系统和众多的小室,蚁后室位于巢穴的底部;工艺的脱宽慰连续性,范围在1.05至3.85mm之间,频数分布为不对称的单峰,头宽在1.4-2.0mm之间的个体最多,占总数的72.7%;晴朗天气里工蚁出入巢活动在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高峰,中午随温度升高金毛弓背蚁的外出活动进入低谷。 该部分还介绍了金毛弓背蚁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史等。 二 行为类型与分工 通过建立种类社群,运用社群标记(Marking of colony)的方法对该种蚂蚁的行为类型与分工进行了调查,结果组建了社群的行为谱(Ethogram)(共20种行为类型)和相应的功能组群(Functional groups)(分为5个组群)。即:蚁后、不活动的中间型、巢穴的清理和住室内的护育、觅食、防卫。 三 情系识别机制 通过定义三种识别梯度:亲和、弱进攻、强进攻,对西安植物园(一巢)和陕师大校园(两巢)的三种蚂蚁间的识别情况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处于同一生境、相距较近(约10m)的两巢蚂蚁间具有较弱的进攻性,有些甚至互相容纳,而处于不同生境、相距较远(约1.5km)的两巢蚂蚁间则进攻性较强。这一结果既与不同生境有关,又与距离、遗传亲缘度有关。气象色谱分析证明:蚂蚁间的进攻性强弱不同是其体表信息素的不同所致。信息素的差别越大其进攻性越大,信息素相似,蚂蚁间则相互容纳。 在论文后面,还介绍了双翅多刺蚁的行为类型与分工、几种蚂蚁触角感受器和单、复眼等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