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教材概括? 教材概括有哪两种水平? 科学概括的基木过程怎样?
【答案】(1)教材概括的含义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对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对感性知识进行复杂的加工而完成的。教材概括是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一类事物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2)教材概括的两种水平
在实际的知识领会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和知识的理解,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①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卜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感性概括虽然形式卜是通过一定的概括得来的、是抽象的,而且外延也涉及一类事物而非个别事物,但是从内容上看,它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只是事物的一般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感性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而自发实现的。②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
(3)科学概括的基本过程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对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对感性知识进行复杂的加工而完成的。其一般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①分析与综合: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因此,分析的作用就在于对对象的各种组成要素进行区分、分解或分出。综合是指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因此,综合的作用在十依据对象各要素的关系,进行组合、联合或结合。分析与综合虽是彼此相反的过程,但它们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彼此间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②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把不同对象的各个部分和各种特征区别开来,才能比较它们的异同。同时,只有通过比较找到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差异点,才能进行抽象,把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进行区分; 只有在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活动的正确方向,才能把本质的东西联合起来完成概括。因此,比较是抽象和概括的必要前提。
③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一类事物中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
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
2.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答案】(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口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 什么是知识的识记? 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案】(1)知识的识记
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在整个记忆系统中,信息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识记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它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新的信息必须与个体己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并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之中,才能获得和巩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当需要识记的事物与人们的需要、兴趣、情绪密切联系时,只要经历一次,人们就能终生不忘。
(2)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
①视觉编码:它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斯伯林(G .Sperling )的用部分报告法的如、、图像记忆实验证实了视觉器官的这种编码的能力。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感觉贮存阶段,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的容量相当大,但是保持的时问相当短。
②语音听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主要是以语音听觉编码的方式存在的。康拉德(R.Conrad , 1964, 1971)在记忆广度实验(主试将一系列英文字母呈现一次后被试立刻进行回忆)中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但是我国学者莫雷用汉字为材料,发现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这说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
③语义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
系统,并归类进行记忆,而不是按它呈现的顺序去记忆。
④语言中介编码:借助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它成为可以贮存的东西。这种编码方式,在识记无意义材料和离散语言材料时经常使用。
4. 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怎样?
【答案】(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的动机系统。 ①学习需要及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驱力是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②学习期待及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相反,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学习期待的作用就是学习的诱因。
③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5. 论述影响个体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
【答案】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学习的‘种类型,必然服从十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它作为一种特殊学习,又有其特殊性。从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来看,个体是否在学习中产生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认知与体验,是决定社会规范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从学习过程的外部因素来看,个体社会行为的反馈效应,又反过来影响学习动机。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