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垄断利润
【答案】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高额垄断利润一般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以高于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的“目标利润率”为中心来制定,这样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操纵垄断价格,促使实际利润率和“目标利润率”趋于一致,就可以较有把握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 矛盾同一性
【答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卞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4. 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多方面的发展。
5.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6. 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7. 生产方式
【答案】生产方式是指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8.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1)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9. 剩余价值率
【答案】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或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到资本家剥夺程度的表现。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乘J 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10.唯物论
【答案】唯物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一一客观物质世界。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辩证法。
二、简答题
11.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下: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大卫·李嘉图甚至己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区分劳动的二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不能明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不是从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来解释价值,而是从该商品所换来的另一种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来解释该商品的价值; 小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结果,在价值的形式、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的决定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混乱和错误。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一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出的,但是如果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
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2.有人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 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析此观点以及对待利益和理想的正确态度。
【答案】(1)对此观点的评析:
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先进的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促进作用; 落后的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阻碍作用。
②理想、前途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属于意识的范畴,利益、金钱是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关系,属于社会的物质范畴。因此,理想和利益、前途和金钱的关系属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想、前途是在现实的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理想、前途是为了实现长远的根本利益。我国今天的现实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正是全国人民的这一共同理想,指引着我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