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820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舞论
【答案】《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2. “教育剧”
【答案】“教育剧”是叙事剧的一种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宣传、鼓动的直接产物,是布莱希特在尝试创立叙事剧初期经常采用的一种体裁。“教育剧”的主题大多表现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它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 教育戏剧的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
3. 自然派(俄国)
【答案】自然派(俄国)是指俄国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批判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的现实主义作家流派。19世纪30年代,果戈理创作了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的作品,这些作品被反动文人攻击为“自然派”,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及时地予以了还击,撰文阐述果戈理小说的现实主义价值,指出了“自然派”文学跟人民的关系,捍卫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和斗争性,继承了这一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就被称为“自然派”。他们极力忠实地描写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体裁上,他们多采用叙事文学形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俄国社会现实。代表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4. “片夫卡式”
【答案】“卡夫卡式”是人们对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作品风格的概括。它如同“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在内容和主题上,“卡夫卡式”意指作品大多描写人的内心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个性丧失、人性异化的主题,展现物化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痛苦和孤独无依。在艺术上,“卡夫卡式”追求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具有象征、悖谬、怪诞、神秘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5. 流浪汉小说
【答案】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欧洲近代小说,是城市兴起和经济衰退的
产物。流浪汉小说基本取材于现实,聚焦于城市无业游民的生活,多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他们自述身世的方式,按照其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进行叙事,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客观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但是,因为流浪汉小说常常采用玩世不恭或同流合污的态度对待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所以,其思想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流浪汉小说对于此后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无名氏的《小癫子》是西班牙最早的流浪汉小说。
6. 《人间喜剧》
【答案】《人间喜剧》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是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90多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主要表现在:
①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②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
③描写了一幕幕争夺金钱的惨剧,揭露了金钱的罪恶。《人间喜剧》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7. 《十日谈》
【答案】《十日谈》是薄伽丘创作的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一部文学作品。1348年,意大利一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8. 悬诗
【答案】悬诗意为“被悬挂的”诗,是指阿拉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首或十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精品和代表作,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学遗产。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代表诗人是乌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悬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二、简答题
9. 谈谈唯美主义和前期象征派的理论主张和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答案】(1)唯美主义的理论主张
①艺术高于生活
唯美主义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现实. 而是现实反映了艺术; 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 艺术家不应带有任何功利主义的目的,也不应接受道德标准的约束。
②为艺术而艺术
对于唯美主义而言,文艺应脱离政治、道德、社会而“自治”,要超越任何的功利目的,才能实现纯粹的美。创造美,是艺术应该追求的唯一目的。
③形式之美是纯粹美的体现
唯美主义提出“形式是一切”,重视艺术形式的美,着力探讨诗歌与音乐、绘画的关系,锤炼文学的表现形式。
(2)唯美主义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①康德哲学是西方唯美主义的直接滥觞。
康德提出了“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的美感学说,强调美感的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为唯美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沦基础。
②19世纪30年代,法国诗人戈蒂埃提出了唯美主义文艺理论
戈蒂埃首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反对艺术的功利目的,并在诗歌创作中努力实现自己提出来的文艺主张。60年代,唯美主义在法国形成第一次高潮。巴那斯派出现,他们的影响和创作实绩进一步拓展了戈蒂埃的工作。其参与者认为艺术的最高任务是实现美,艺术独立于真理、功利和道德。
③19世纪40年代起,唯美主义在英国逐渐形成一定声势,并在80至90年代抵达第二次高峰
作家罗斯金为英国的唯美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出美的理想就是道德的目的。文艺理论家瓦尔特·佩特系统地提出了唯美主义文艺理沦,指出艺术美脱离现实,是孤立的、独特的。作为佩特学生,的王尔德则将其接受的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创作化、生活化,并提出美高于生活的观点。王尔德的文学活动,代表了唯美主义发展的高峰,但随着他的入狱,其创作走向停滞,唯美主义也日趋沉寂。
(3)前期象征派的理论主张
①思想上
a. 认为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互相应和、互相沟通,诗人的任务就在于挖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契合关系和内在联系;
b. 表现出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深切的危机意识,试图通过艺术来超越平庸、虚假的社会现实和堕落、浅薄的文化。
②艺术上
a. 大量描写城市中的丑恶现象和忧郁的情绪,化丑为美,丑中见美。
b. 善于运用通感、暗示和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反映抽象事物,井升华为哲理,充满了神秘色彩。
c. 追求诗歌的音乐效果,诗画结合,在语言和韵律上精益求精,在诗歌形式上追求简练精粹、工整优雅。
(4)前期象征派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