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通货膨胀

【答案】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的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使用非实物性的信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所发生的现象。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发生,归根结底,必然有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加。一般说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和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2. 平均利润

【答案】平均利润是指投入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平均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它是部门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投入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断把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却发生相反的变化,利润率上升。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在竞争中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因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一个部门获得的利润量与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往往是不一致的。

平均利润率规律表明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矛盾和竞争; 揭示了工人不仅受本企业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不是个别资本家和个别工人的对立,而是整个无产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处于对立的地位。

3. 绝对地租

【答案】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在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的条件下,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等量资本在农业中比在工业中能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部分较多的剩余价值不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农产品不按生产价格而按价值出售,在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差额。这一差额就以绝对地租的形式为土地所有者占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甚至超过工业有机构成。农产品的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逐步消失。但因为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所有者总要获得一定的地租方肯出租土地。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便成为农产品价值上的一个附加额,农产品价格便具有垄断价格的性质。

4. 不变资本

【答案】不变资本是“可变资本”的对称,是指体现在生产资料(厂房、机器、原料等)中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其价值一次全部地或逐步地被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增大其原有价值,因此称为不变资本。

根据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不变资本又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燃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的那一部分资本,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并不改变它原有的价值量,因而是不变资本。另外,不同的生产资料,其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一般而言,作为投入物的原料、燃料等,一次消耗完毕,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这部分资本为流动资本; 而厂房、机器、设备等,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其价值是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属固定资本。

与可变资本不同,不变资本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而是剩余价值吸收器,是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5. 利润率

【答案】利润率又称“资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式中,P ´代表利润率,m 代表剩余价值量,c 代表不变资本,v 代表可变资本,c+v即为全部预付资本。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不变资本的节省; 原料价格的变动。利润率客观地反映了资本的增殖程度,它是商品经济社会考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比利润量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现实生产经营状况。

二、辨析题

6. 跨国公司就是国际卡特尔这种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与完善。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国际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参加卡特尔组织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划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及规定标准价格; 随着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卡特尔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逐渐减少,一种新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一一跨国公司应运而生。跨国公司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大垄断企业。

跨国公司与国际卡特尔的最大区别是,它是由一国的垄断组织或是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跨国公司的出现是对国际卡特尔的取代,而不是其发展与完善。

7. 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不仅是一种质的转化,而且二者在量上也不相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全部预付资本,不管是劳动资料,还是原材料和劳动力,都要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即固定资本中未曾磨损的价值部分,虽然不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但由于它们作为物质要素同样参加了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它们也就都被看作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一来,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了。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白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即转化为了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实质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仅仅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因此,说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是一种质的转化是正确的,但是两者在量上是一样的。

8.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由于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结果使与工人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关的商品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三、简答题

9.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案】(1)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是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在作了多项必要的扣除之后,向劳动者分配其个人消费品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受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的。其理论依据如下:

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劳动产品分配关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