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复试之美学教程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仲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 世界文学
【答案】世界文学是指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融汇发展形成的世界性的文学,与民族文学相对。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他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述传》得到的启示,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己经到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 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3. 随物赋形
【答案】“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二、简答题
4. 美感和快感有什么关系?
【答案】(1)多数美学家认为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我们也赞同这种看法: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应该把它的生理快感加以区分。区分的根据主要是两点:
①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生理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如口渴时喝水所获得的快感,肚饿时吃饭所获得的快感;
②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美感必有一个审美意象,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配,他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
(2)但是,我们不要把生理快感和美感的这种区别加以绝对化。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
②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器官(格兰. 亚伦说的“低等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5. 简述美感的差异性和普遍性辩证统一关系的表现。
【答案】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表现于美感的时代性之中,没有差异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差异性与普遍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美感也有共同性
①在不同时代的人们中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共同的美感。
②因为人类生产实践和政治、法律、宗教、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艺实践、审美观念和理想等,不是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处于承传更新的过程之中,新时代是对旧时代的扬弃,在新时代中包含着旧时代合理的东西。
(2)美感的民族差异性也包含着美感的共同性
①同一民族内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都能够产生美感的共同性。
②历史发展从来就不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孤立进行的,随着生产领域的扩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民族人民并不满足于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们不断地与邻近民族、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民族和国家的频繁交往,使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融合、相互吸收成为可能。
③长期的文化交往使各民族文化和心理中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被本民族人民所消化、理解,并不断积淀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中,这就为不同民族间产生共同的美感提供了思想和心理基础。
(3)美感在阶级的差异性中更是包含了它的普遍性:从一个阶级内部来说有普遍性,在不同阶级之间亦有共同性。
6. 简述沉郁的文化内涵。
【答案】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沉郁顿挫”是他诗的特色。“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这种沉郁的审美形态,当然不仅见于杜诗。我们从唐诗宋词中可以发现很多种这样的沉郁的意象世界。
7. 简述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异同
【答案】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异同表现在:
(1)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相同之处
形式美的形成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其中包含着具体的社会内容的,经过长期重复、仿制,使原有的具体社会内容逐渐泛化成为某种观念内容,而美的外在形式即由此长期的过程,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成为独立审美的对象。
(2)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不同之处
①美的形式和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不同
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是它所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并且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 而形式美则不然,形式美所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它与美的形式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美的内容是相脱离的,而单独呈现出形式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
②美的形式和形式美的存在方式不同
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机统一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 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8. 简述艺术创造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答案】(1)在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①从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经验看,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艺术美。 ②艺术美的欣赏离不开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两者的联系。
③在艺术欣赏中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首先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内容,否则这种欣赏就失去了意义。
④从艺术美的创造上看,内容和形式也是统一的。
(2)关于艺术美的内容于形式的辩证关系中国美学史上的精辟论述
①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
a.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所谓“意在笔先”,就是强调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b.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意”看作是艺术美的精髓。
c. 作品的内容,也就是精神内涵,这是作品的灵魂。
②形式的审美价值
a. 因为完美的形式(也就是生动、鲜明、准确地表现特定内容的形式),直接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艺术家的高度技巧。技巧,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实际本领,也是创造艺术美的实际本领。
b. 优秀的艺术品的赞美,都是由充分表现意蕴的形式引起的。忽视形式,就是忽视艺术美的特性,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不会有感染力的。而衡量形式完美的标准要看它表现内容如何。
c. 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便会导致创作的失败。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的美,最大的毛病就是破坏形象的真实性。
d. 真正的艺术美不在词藻的华丽,文学中字句运用必须确切表现内容。这是艺术家创作中的难关。
③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a. 在一件具体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由美的形式直接引起欣赏者的美感。 b. 在审美活动中经过很多次的反复,从美的形式中概括出形式美的法则。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可以起到强调某种特征的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