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管理学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权与集权
【答案】集权和分权是企业经营管理权限的分配方式。集权是把企业经营管理权限较多集中在企业上层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特点有:①经营决策权大多数集中十高层领导,中下层只有日常的业务决策权限; ②对下级的控制较多,如下级的决策要经过上级的审核; ③统一经营。对于与外界发生关系的经营活动,如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供销关系等,大多由上级控制; ④统一核算。财务活动一般由上级管理。集权的优点是:有利于集中领导,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活动; 有利于管理工作实行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
分权是把企业经营管理权限适当分散在企业中下层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特点有:①中下层有较多的决策权; ②上级的控制较少,往往以完成规定的目标为限; ③在统一规划下可以独立经营; ④实行独立核算,有一定的则务收支权力。集权和分权在组织系统中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绝对的集权意味着组织中的全部权力集中在一个主管手里,组织活动的所有决策均由主管作出,主管直接面对所有的实施执行者,没有任何中间管理人员,没有任何中层管理机构。而绝对的分权则意味着全部权力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甚至分散到各个执行、操作者手中,没有任何集中的权力,因此主管的职位显然是多余的,一个统一的组织也不复存在。在现代社会中的组织,可能是集权的成分多一点,也可能是分权的成分多一点,具体程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答案】双因素理论又称“保健一激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需要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其中,保健因素是指那些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这是保持职工达到合理满意水平所必需的因素,不具备这些因素,员工则不满意。即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
3. 目标效价
【答案】日标效价又称目标价值,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将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估价,即对组织所提供的诱因或报酬的全部预期价值的主观估计,衡量其价值大小的依据是这些诱因或报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人的需要。
4. 程序化决策
【答案】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旱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它们出现时,不需要再重复处理它们。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 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5. 正强化和负强化
【答案】强化理论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强化。指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正强化的刺激物不仅包含奖金等物质奖励,还包含表扬、提升、改善工作关系等精神奖励。为了使强化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注意实施不同的强化方式。有的正强化是连续的、固定的,譬如对每一次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给予强化,或每隔一固定的时间给予一定数量的强化。尽管这种强化有及时刺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这种正强化有越来越高的期望,或者认为这种正强化是理所当然的。管理者需要不断加强这种正强化,否则其作用会减弱甚至不再起到刺激行为的作用。另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管理者根据组织的需要和个人行为在工作中的反映,不定期、不定量实施强化,使每次强化都能起到较大的效果。实践证明,后一种正强化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负强化。指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实际上,不进行正强化也是一种负强化。譬如,过去对某种行为进行正强化,现在组织不再需要这种行为,但基于这种行为并不妨碍组织日标的实现,这时就可以取消正强化,使行为减少或者不再重复出现。负强化还包括减少奖金或罚款、批评、降级等。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减少直至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6. 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_____和______,后者只能消除不满,不能让人满意。
【答案】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二、简答题
7. 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被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试以交通安全管理为例,交通管理部门应该怎样加强交通安全控制以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答案】(1)控制是指对各项活动的监视,从而保证各项行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显著偏差的过程。控制可以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二个阶段。
①事前控制又称前馈控制,是发生在实际工作开始之前,它是未来导向的,这种控制方法是最渴望采取的控制类型,因为它能避免预期出现的问题。
②事中控制又称同期控制,是指发生在活动进行之中的控制。在活动进行之中予以控制,管理者可以在发生重大损失之前及时纠正问题。
③事后控制又称反馈控制,是指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后。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的控制,这类控制是对活动进行的一个反馈,更好的为下一阶段的活动进行指导。
(2)以交通安全管理为例,交通管理部门应该采取下列交通安全控制以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①从事前控制方面来说,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好全面而严格的交通法则,对于可能出现的交通事故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对于处罚的措施要明确的规定,通过严厉的惩罚来规范司机的行为。
②从事中控制方面来说,在交通运行中,交通管理部门应该认真指挥,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积极疏导各种问题存在的隐患,尽最大的能力处理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发现问题要及时地纠正。虽然在实际行动与管理者作出反应之间肯定会有一段延迟时间,但这种延迟是非常小的。
③从事后控制方面来说,一旦发生了交通事故,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处理,并且全面地分析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对于违章的行为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严厉的惩罚。如果出现新的交通事故类型,应给及高度地重视,并且备好案,写进相应的规则制度中。另外,做好事后教育与宣传工作,及时地告诫市民,做好日常的防范工作。
8. 简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答案】(1)计划的概念
①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②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这项行动安排工作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有时用“计划工作”表示动词意义上的计划内涵。因此,计划工作是对决策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并对选好的日标提供一种合理的实现方法。
(2)计划的性质
①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生存的价值和存在的使命。决策活动为组织确立了存在的使命和目标并且进行了实现方式的选择。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地展开和细化。因此,组织的各种计划及各项计划工作都必须有助于完成组织的目标。
②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决策工作确立了组织生存的使命和目标,描绘了组织的未来,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的道路,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基础。计划工作的目的就是使所有的行动保持同一方向,促使组织日标实现。
③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计划工作是全体管理人员的一项职能,但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的计划工作的特点和广度都不同。计划工作的普遍性中蕴含着一定的秩序,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