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二、简答题

2. 分析群体中人际关系及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群体中人际关系及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感情投资

感情投资是对人倾注真挚、炽烈的感情,舍得在密切感情方面花本钱、下功夫,以争取人心,更好地发挥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对于群体中的领袖人物来说,运用感情投资法能密切干群关系.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心理吸引

心理吸引法是创设一种“心理磁力场”,设个吸引的中心,就能吸引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这种心理“磁力”,可以是众望所归的个人,可以是催人奋起的目标,也可以是良好的物质、精神生活环境。

(3)深层了解

人们的交往是由浅入深的。礼仪交往,互相关照;功利交往,促使事情办成;感情交往,建立一定友谊;思想交往,成为知己。心理动力学认为,深入了解别人,是要经过一定层次的。

(4)中和互补

人们之间互有差别,互有需求,互有补偿,相互接近,逐渐中和,成为好朋友,使群体达到和谐的状态。中和互补,使各自有所放弃,互相有所补充,如同学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同事们共处互相协作,朋友们生活上互相关照等。人们互相交往,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就可以取长补短,将短变长,相互得益,增进友谊。

(5)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同志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其实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同样可以运用这个方法。人们交朋结友,只要政治原则、基本倾向相同。

(6)排难解纷

朋友之间遇到了困难,在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助他排难解纷,表示同情和支持,

最能获得对方的感激,最容易结成亲密的友谊。

3. 归因过程中的主要偏差有哪些?

【答案】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会出现两类比较典型的归因偏差:

(1)认知性偏差

①行动者与观察者

a. 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具体解释如下:

b.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对于自身的行为很难做直接深入的观察,于是他们的注意力偏重于外在的情境因素;观察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行动者及其内在因素。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反应会因不同的情境而有所差别。观察者由于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较少,常假定行动者当前行为与过去是一致的,于是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因素。

②显著性与获得性

a. 显著性(salience )指刺激引起注意的特点。显著的因素往往会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显著的;而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显著的。

b. 获得性启发也可以解释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越容易被想起的刺激,越容易被认为是事件的原因。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的行为被记住了,从而易于回忆。

③歪曲的思维方式

歪曲(distortion )的思维方式会以各种形式使人们脱离现实,具体表现如下:

a. 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

泛化是只根据某一个事实或者某一个事件来形成一般的规律,并且从不检验这个规律的合理性。泛化容易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观念。

b. 综合标定(global labeling)

综合标定是指对整类人、整类事、整类行为、整类经验等贴上定型式的标签。综合标定与泛化很相近,但是以标签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以规律的形式。综合标定易使人们对自己进行贬义的评价。

c. 过滤(filtering )

过滤是指人们通过有色眼镜看世界,只选择现实世界中的某些特定事实进行注意,而忽视所有其他事实。过滤使人们忽视自己有价值的方面。

d. 极化思维(polarized thinking)

极化思维是指人们根据绝对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和经验做或好或坏的二分评价。极化思维的人易走向正负两极中的消极一面,对自己全盘否定。

e. 自责(self-blame )

自责是指人们无论对于什么事情不管是否真是自己的错误都要责备自己。自责的人认为一切

错误都源于自己,他们没完没了地道歉,责备自己的所有缺点,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f.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

个人化是指人们把自己当作整个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地与自己有关。个人化具有一定的自恋成分,容易使人们以不恰当的方式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

g. 看透他人心思(mindreading )

看透他人心思是指人们自以为世界上所有人都跟自己一样。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每个人都同意自己的消极观点从而对自尊造成危害,还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h. 控制错觉(controlfallacies )

过度控制(overccmtrol )——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这种思维方式容易使人们产生万能的错觉,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

控制无能(undercontrol )——认为其他人都能控制而只有自己不能控制。这种思维方式容易使人们产生对

一切都无法控制的错觉,错误地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与自己毫无关系,任何人都不受自己影响。

i. 情绪性推理(emotionalreasoning )

情绪性推理是指人们不以理性的规律而是以变化不断的情绪体验来认识世界。情绪性推理的人只依赖于情绪来解释现实,这样会对自尊造成很大危害。

(2)动机性偏差

①自我服务(self serving)

,是指一般人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又称自我标榜(self enhandng)

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自我服务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提供一个良好的印象;自我卷入愈深,自我服务的程度也愈高。

②自我设阻(self handicapping)

自我设阻是指对某个任务没有把握而刻意制造一些阻碍,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设阻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会降低。

③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a. 上行比较与下行比较

上行比较(upward comparison):与比自己强或好的人比较;

下行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与比自己弱或差的人比较。

b. 辐射效应与对比效应

上行和下行比较究竟导致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效果要取决于具体的情境:

当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时,产生福射效应(radiative effect):目标比自己强,会产生积极效果,提高自尊;目标比自己差,会产生消极效果,降低自尊。

当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时,产生对比效应(comparative effect ):目标比自己强,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