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708古代文学与文学概论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708古代文学与文学概论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 2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708古代文学与文学概论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 15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708古代文学与文学概论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 27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708古代文学与文学概论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 40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708古代文学与文学概论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 52

一、名词解释

1. 苏辛

【答案】“苏辛”是北宋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并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辛词热情洋溢,慷慨壮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创造出瑰丽雄奇的艺术境界,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苏、辛词以豪放为主,但也有多种风格并存,所作婉约词并不亚于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辛起了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元白诗派

【答案】元白诗派是指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的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同韩孟诗派相对的、以浅切顺畅的语言直接反映现实的诗歌流派,因其发起中唐新乐府运动,提出乐府诗创作新方向,也有人称其“新乐府诗派”。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其远源可以追溯到“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在与他同时或稍后的元结、顾况、戴叔伦等人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和继承,而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即白居易与元镇的手中,则有了强烈的回响。这派诗人注重写实、崇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但其实质也是创新。

3. 《楚辞·九歌》

【答案】《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神歌曲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组抒情诗,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在内容上,《九歌》受到楚国民间宗教巫术文化的影响,均是借神灵以抒情,多有恋情的描写。在艺术上,尤其善于把景物的描写、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与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完美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艺术境界。《九歌》的语言清丽优美、生动自然,且极具抒情性,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唯有《国荡》刚劲悲壮的风格不同于它篇。

4. 《七发》

【答案】《七发》是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新体赋——汉大赋正式形成。《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 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5. 《文心雕龙》

【答案】《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祝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二、论述题

6. 《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它被誉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左传》的叙事特点

①对《春秋》的发展与创新

a.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b. 《左传》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样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②写作手法与叙事角度

a. 《左传》运用了倒叙与预叙的写作手法。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插叙和补叙的性质作用与之类似,不同的是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b. 《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

③战争描写

《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写城蹼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代,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其结果也写得很全面,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④人物描写

a. 《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此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逢丑父等。

b. 《左传》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即位前和即位后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c.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⑤细节描写与戏剧性

a.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琐事细节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b. 大量的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左传》充满故事性。《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⑥记言文字与叙述语言

a.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它们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而且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 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大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b.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己弹,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2)《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①在体例上,编年体的顺序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在体例上,对于战争的描写顺序,《左传》采用的是编年体的顺序,这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如《史记》纪传体的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和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而《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