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08教育管理学基础综合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答案】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道德教育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3)体谅模式的特色
体谅模式真正的特色与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如《中学德育》、《学会关心》等。这类指南详细阐述了《生命线丛书》各部分各单元的教育目的和意图,还提出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方法、策略和程序方面的建议,使体谅模式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更可贵的是,指南向教师全面展示了《生命线丛书》的编纂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有可能根据它的思路开发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
(2)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①麦克费尔对十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②麦克费尔关于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学试图揭示社会反应的年龄特征。但是,他的分类只建立在对12~18岁的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缺乏对12岁以前儿童的实证研究,因此,麦克费尔
对自己概括出来的11种典型的社会反应都未作严格的界定,显得不清晰,他的分类因而难以把握。
③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丛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也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这套教材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生命线丛书》生命力强,适用范围广,另一方面表明麦克费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己经开始了。
(4)体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
②这套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③这套教材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社会戏剧、文字创作、图画创作、小组或班组讨论等。
2. 简述产婆术的主要特点。
【答案】(1)产婆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间对话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这一方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①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
②助产术是逐步引导对方的思维,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
③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
④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
①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③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3)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苏格拉底的方法,是片一面主观的,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或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类似诡辩办法进行“辩证”,学生的思想不是更清晰了而是更混乱了。
3. 简述教育性教学原则。
【答案】教育性教学原则是由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
(1)其主要观点有:
①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先有知识,先受一般教育:
②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多方面的兴趣”。
(2)评价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自不同的任务。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德育获得坚实基础。但是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道德教育,认为二者等同,具有机械论倾向。
4. 教育观察研究实施的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案】(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
(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5. 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答案】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是对教育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发展定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使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如下: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常用的集中量数有三种: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描述次数分布中“离中趋势”这一特征的统计量,简称“差异量”。一组数据,若离中趋势小,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大; 反之,若离中趋势大,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小。最常用的差异量有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
(3)地位量数(相对位置量数)
相对位置量数有百分等级与标准分数两种。标准分数,主要指Z 分数。Z 分数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位置的量数。
6. 简述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的三大命题。
【答案】(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7. 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答案】(1)中世纪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期,可以说是教育开始从神学向世俗转化的一个过渡关键,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大致有以下几种特征:
①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宗教化、神学化。中世纪的学校为教会所控制,教学内容与神学直接相关、为神学服务,且思想家的思考方式也神学化。
②由于其始终处于教会的控制之中,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不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